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王天荣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小学校
【摘要】初中语文要落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义务,就必须营造平等的、和谐的师生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感觉到心理自由感和心理安全感的前提下放开思维,标新立异,才能获得思维的飞越发展。【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教学法 创新能力 培养
【正文】学起于思,小思则小进,大思则大进。思维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并没有得到“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的重视。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竞争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解题高手,所以,我们要着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在实践教学中,我是运用问题教学法加以尝试,从质疑角度培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教学成效。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心得,以抒己见。
所谓问题法,就是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间、生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索等手段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最重要的是在问题引动和驱使下,学生主动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可能得到有效发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教法,不能在“夯实分析”上下功夫,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多鼓励学生思索、质疑,发现问题。
现在,我们学生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培养,习惯了接受式学习,没有或很少有问题意识,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者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对于要落实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可谓是难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难而就放弃,相反,就更找方法去克服。正如南宋朱熹要求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从这三方面着以解决。
一、爱护和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敢疑敢问,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提高门槛,可采用梯度式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重数量,不要太计较质量,因为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思维成果,都引起了学生无限思维。这种成果无论好坏,都应受到教师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护和尊重,学生才能享受到思维带来的学习愉悦体验。从而兴趣受到激发,信心便开始大增,思维便可更加活路。
二、营造氛围多鼓励
放飞思维、驰骋想象这些短语无不说明思维创新需要宽松环境。但在“师道尊严”的“应试教育”中,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学习。而在新课改中,倡导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问题层出不穷。有人问:“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也有人问:“‘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还有的问:“‘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提问积极,而且回答问题踊跃精彩。“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因为山的颜色是青色的。诗人在这里将大山拟人化了。”一学生答。“因为作者没有看见海,心里很难过,就以为山给他脸色看了。”另一学生答。“作者在这里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又一个学生回答。“种子就是作者心里的信念和理想。因为这个信念是无意识中培养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学生答道。“因为当时年纪小,所以印象不深,所以说‘飘’。后来长大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埋入心里,所以用‘扎’。”还有一个学生说。“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啊。”学生回答说。“因为要见到山,作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以最后是靠信念支持才见到海的。”“这里的海其实就是理想、信念,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授予质疑问难方法
提问虽简单,但“问”从何来,一个有价值的“问”,可以说是思维的积极成果,没有深思熟悉虑,没有再三考究,“问”是不会从天而降的。所以,我们在鼓励基础上,教师还要“抛砖引玉”,“授之以渔”,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在良好方法指引下,有的放矢,创生出自己的“问”、有价值的“问”。如我在教学寓言《狐狸和葡萄》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寓意。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如何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可以几种途径进行考虑: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寓意,根据不同对象提炼寓意,可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提炼寓意(可赞美也可批判),可以由结果推导原因等等。这样,教师在“渔”的指引下有了方法,在接下来学习《良弓的主人》《牛蝇和狮子》等寓言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学习鲜活的经验体会,有章法、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质疑中获得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要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重在营造和谐师生交流情境,因为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学生只有感觉到心理自由感和心理安全感时才能放开思维,标新立异,不怕思维“出格”,更不担心“怪异想法”而遭受教师批评和同学讽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放开甚至放纵自己思维,获得思维的飞越发展。
【1】于永凤,课堂讲授法的最佳运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翠兰,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J].教育革新,2008.9。
所谓问题法,就是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间、生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索等手段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最重要的是在问题引动和驱使下,学生主动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可能得到有效发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教法,不能在“夯实分析”上下功夫,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多鼓励学生思索、质疑,发现问题。
现在,我们学生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培养,习惯了接受式学习,没有或很少有问题意识,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者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对于要落实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可谓是难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难而就放弃,相反,就更找方法去克服。正如南宋朱熹要求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从这三方面着以解决。
一、爱护和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敢疑敢问,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提高门槛,可采用梯度式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重数量,不要太计较质量,因为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思维成果,都引起了学生无限思维。这种成果无论好坏,都应受到教师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护和尊重,学生才能享受到思维带来的学习愉悦体验。从而兴趣受到激发,信心便开始大增,思维便可更加活路。
二、营造氛围多鼓励
放飞思维、驰骋想象这些短语无不说明思维创新需要宽松环境。但在“师道尊严”的“应试教育”中,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学习。而在新课改中,倡导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问题层出不穷。有人问:“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也有人问:“‘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还有的问:“‘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提问积极,而且回答问题踊跃精彩。“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因为山的颜色是青色的。诗人在这里将大山拟人化了。”一学生答。“因为作者没有看见海,心里很难过,就以为山给他脸色看了。”另一学生答。“作者在这里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又一个学生回答。“种子就是作者心里的信念和理想。因为这个信念是无意识中培养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学生答道。“因为当时年纪小,所以印象不深,所以说‘飘’。后来长大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埋入心里,所以用‘扎’。”还有一个学生说。“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啊。”学生回答说。“因为要见到山,作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以最后是靠信念支持才见到海的。”“这里的海其实就是理想、信念,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授予质疑问难方法
提问虽简单,但“问”从何来,一个有价值的“问”,可以说是思维的积极成果,没有深思熟悉虑,没有再三考究,“问”是不会从天而降的。所以,我们在鼓励基础上,教师还要“抛砖引玉”,“授之以渔”,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在良好方法指引下,有的放矢,创生出自己的“问”、有价值的“问”。如我在教学寓言《狐狸和葡萄》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寓意。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如何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可以几种途径进行考虑: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寓意,根据不同对象提炼寓意,可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提炼寓意(可赞美也可批判),可以由结果推导原因等等。这样,教师在“渔”的指引下有了方法,在接下来学习《良弓的主人》《牛蝇和狮子》等寓言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学习鲜活的经验体会,有章法、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质疑中获得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要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重在营造和谐师生交流情境,因为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学生只有感觉到心理自由感和心理安全感时才能放开思维,标新立异,不怕思维“出格”,更不担心“怪异想法”而遭受教师批评和同学讽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放开甚至放纵自己思维,获得思维的飞越发展。
【1】于永凤,课堂讲授法的最佳运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翠兰,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J].教育革新,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