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怎样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指导

【作者】 崔莹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

【摘要】1、习作教学是培养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2、降低习作要求,淡化文体,学会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3、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
【关键词】综合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关注点。
【正文】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运用口和笔表达感情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语文上所说的口头习作和书面习作。习作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写作能力,而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中包含了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意义。
     可是如何培养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却成为一个难题。首先,语言能力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写和说,它要求良好的听、说、读的能力,并把它再渗透到写作能力当中,才能提高整个的语言水平。其次认识能力的提高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提升,还包括观察、想象、分析、比较等智力技能的提升,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事物,并在写作时能够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才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过程。再次,陶冶思想情操即陶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事物,并且在情感上学会“爱”,并能表达“爱”。就以上这三点而言习作教学具有漫长的过程和深远的意义。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过程和意义呢?
     北师大版本的教材讲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写作的结果,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题目教师出,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置学生于被动状态,压抑学生自主精神,遏制学生创新意识。习作目标过高,任意超纲、拔高要求,让学生望“文”生畏;以及追求短期效益,弄虚作假,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忽视自由习作氛围的创设和学生作文过程中紧张、压抑、畏难情绪的消除,忽视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习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忽视多渠道的语言积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和个性表达的引导。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知识的要求很少,降低了写作难度。只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更注重情感的体验,讲求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并在写作中运用平时阅读和生活中的学到的词语,写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因此,北师大版本教材中的习作指导对积累的要求更高,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呢?我认为习作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1、有写作动机;2、有东西可写;3、能够写出来。这三方面密切联系,但如果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收集资料,更不会有东西可写,因此写作动机是最重要的。 
     根据课标关于努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精神,努力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境中,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增强积累,尝试表达的乐趣,使他们由衷地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努力促进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用童言去描绘生活,表现个性,写出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所以在习作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1、提醒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2、布置“生活观察”作业,告诉他们观察的要点,并在课堂上汇报给予鼓励,这就让孩子有兴趣写。3、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边看老师的动作边用词语描绘,并且讨论词语的准确性,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同一内容,避免相同的习作,这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4、实践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领略自然景观,体验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生活中多观察,了解不同事物的特点,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5、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一些简单的农活或手工劳动,学一些劳动本领,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6、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多读多实践,获得积累。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读、欣赏读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妙处,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背诵中体会,丰富积累,以温习巩固积累。引导学生多读多温习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熟读精思,多读课外读物,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积累,记忆犹新,最后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真正获得“积累”。
     从中年级大胆表达入手,“怎样想就怎样表达”,多放少收,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并注意在阅读教学、习作交流评改中适时适度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力争高年段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初步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逐步形成“想表达就能表达”的自如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活用表达方式,逐步达到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的表达。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引发表达欲望,解决“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 
     在习作讲评课中重交流评析、指导写法,解决“怎样表达、表达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能表达”、“有话善表达”。即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等要求上,教师的作用是以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考虑和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有创意的表达来自于多角度的观察。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及时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再视作文为难事,能够说真话,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能够展现生活,反映生活和自我感受,并体现童真童趣,才是习作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