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 陆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切入方法很多,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我们必须寻找到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关键词】初中语文 切入点 寻找
初中语文几乎课课长篇,要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把段段文字读得娴熟是不太可能的,教师全面分析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这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就构成了重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择其重点引导学生研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并不否定对其它文本的重视。即在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前提下,抓住文章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以这“点”切入口,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语文对话,在理解、品读、感悟中等语文实践中得到情感熏陶、获得素养提升。当然,这个“点”可以是关键的词语、文眼、过渡段,也可是学生质疑处、语意矛盾处、课文留白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心得。
一、于文题处解读
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与课文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往往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但也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积极倾向或思想的一种暗示。教学时,我们如果抓住那些能反映主要内容的文章题目,以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就可以大致推测文本内容,获得初步感知,为深层次地理解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然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有学生说到:“罗布泊既然是仙湖为什么又要消逝呢?一定发生了巨大变化。”又有学生说:“仙湖是美丽的,消逝后变成沙漠,这是沧海桑田式的变化,我感到惋惜。”仅仅对题目进行解读,学生就获得如此深刻感受,下步理解课文内容还难吗?接着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让学生带着问题予以预习课文。果然,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很快就探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二、于质疑处引导
学起于思贵有疑。初中学生经过多年培养,具有了一定问题意识,常有提出一些质疑。这些质疑可能是课前预设时故意设置引发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但无论是怎样来的?对于学生质疑出来的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弃置不管,反而还要把有价值的问题当作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一个深入解读课文的契机,就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课文,找到问题答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品质和问题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到“问题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解决”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琥珀》这篇课文时,正讲在兴头上,一个学生突然举手,他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老松树上会有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如果它不滴松脂的话,就不会把苍蝇和蜘蛛包裹起来。”这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怎么办?按照设计好的环节进行下去看来不行,我决定改变我当初的教学设计。于是我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呀,为什么老松树会在这个时候滴下一大滴松脂?”我要求学生细细地读课文,把有关地方用横线划起来。这时候,学生兴趣高涨起来,边读边划。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位学生说:“从‘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这句,说明这时候是夏天温度高,渗出的松脂在高温下容易往下掉。”另一位学生补充道:“从‘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香的味道’,说明松树又多又大,太阳非常烈,肯定滴下了很多松脂。”还有学生接着说:“从‘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说明这时候正是正午,这么热的天,渗出的松脂会不断往下掉。”经过学生品读、理解,尽管我没有做任何解释,但是那位学生问题已经能迎刃而解了。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应抓住时机,引领学生深入解读,课文让你质疑,当然它也会给你答案;学生能质疑,当然学生也能释疑。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他们的兴趣才能得到更大激发,他们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培养。
三、于矛盾处诱思
语意矛盾是我们作文应力避的,但“大家”文章如果出现这些现象,那是他“故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强化人物的某种性格,给人以鲜明印象。文章中的“矛盾”往往会引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产生疑惑。教师为解开疑惑就要引导学生“细嚼慢研”,认真分析。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既写小弗朗士的细心、专心,但又写了大量似乎“分心”的内容,这不矛盾吗?如何理解“分心”的内容?如何看待“分心”与“专心”的矛盾?通过细读,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描写“分心”的内容,真实合理,符合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的特点,符合课堂的真实情况。那些内容折射出了小弗朗士的觉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和他的爱国热情。在“分心”与“专心”是否矛盾这一点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分心”的内容,不影响他的“专心”。专心,并不是什么事都不想、不看、不听才叫专心,并不是整个半天只想一件事才叫专心,专心有个时间段。他练字时是专心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只是在其间隙,“每次抬起头来”才看到、想到,这学习间隙的“分心”,显然不能说他上课分心了。对这一点,做学生的都有体会。同样,如听到赫叟老头的古怪之声,想笑又难过,也非分心。我们不能说,他什么也没听到才叫专心呀……君可见,在语意矛盾处诱发学生思考,不仅学生深入的理解了课文、理解了人物,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于留白处拓展
留白,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旨在唤起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但“空间”不是“空洞”,一眼就能盯出来,需要在细读、理解基础上才能发现。如果是长篇大作,我们教师可以在先前理解前提下指出,让学生去寻找原因,得到文章内容的拓展。例如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烟台的海的“独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把冬天凝重的海形象地比喻成“暴怒的狮子”,把春天轻盈的海形象地比喻成“顽皮的孩子”,把夏天的海形象地比喻成“温柔的少女”,那么把充实与忙碌的秋天比喻成什么呢?课文没有写,只留下了一个省略号。我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秋天的海像一位年轻力壮的男子。”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对:“我认为这个比喻不合适。文中写到‘一到秋到,空气中立刻有了秋的凉意’。这样有凉意的秋天不应该属于年轻人的。如果要把秋天比作人的话,至少应该偏向年纪大一点的人。”这位学生从秋的萧瑟这个角度来阐述,合情合理。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从‘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句话中感觉到,把它比作辛勤的蜜蜂更合适。因为蜜蜂一直辛勤地采花粉,很忙碌,但它们又很充实。”这位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充实与忙碌”来进行想象,非常贴切。这些学生在细读文本基础上产生了合理想象,很好地进行了“补白”,感受到了文本未尽之言、言外之意,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境的超越。
总之,语文教学的切入方法很多,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我认为最好的切入点还是能体现课文内容的那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隐藏在课文哪儿,甚至有不有,这是我们课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有新,人文关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调,中国教师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