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高效复习六法

【作者】 王友林

【机构】 四川省 阆中市金子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面对一年一度的中考,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反思复习方法,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备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现就中考数学复习备考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细心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备考方向。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中考范围及要求,对已删除内容坚决不再涉及,《考试说明》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章节的内容从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面提出了不同要求,这是我们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以作好充分的准备。

2)深入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一方面是从这些中考试卷中汲取营养,给自己补缺补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中考试卷中了解命题新动向。(我们试想一下,中考试卷的命题者,要想出一些让人称道的好题,他会不会先参考一下近些年其他省市的中考试卷?)从中得到启发,或许有所借鉴,有利于我们复习的组织和安排。

二.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清除备考盲点。

1)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展开复习,不盲目扩大知识范围。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时,要把握复习重点,尤其是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必须清晰记忆,再通过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数学内容的理解,领会其中精髓。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复习时也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要结合具体问题挖掘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终身受益。

3)帮助学生规范解题的过程。解题过程必须规范、严谨,解题者的思维中必须确保每一步都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必要的步骤千万不能省略而且要规范。

三、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备考效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

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计一些必要的数学活动,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大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为了改进简单串联知识的做法,我认为可以化知识为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促使学生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知识。也可以题带知识,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勾起对知识的回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以下几种做法:

1)问题引入,知识兴趣化,即:创设问题情景,化知识为问题,设计问题系列,让学生在思考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变换角度再认知识,改变干巴巴提问知识、简单串讲知识的复习方法。

2)由点及面,知识系统化,即:采用以纲带目的方式,凸显知识主线,一般可用一条或几条主线把有关联的知识串接起来,使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进而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

3)环环相扣,知识关连化,即:采用链状变式的方式呈现相关知识的探究过程,较好地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实例分析,知识具体化,即:采用以题带知识的方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背景下解决问题,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挖掘出隐含其中的数学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在易混易错点上得到了辨析,加深了对有关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先解决一些紧扣知识点的简单问题,进而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质疑,学生解释,引导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并顺势构建出相应的知识体系。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备考价值。

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全国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我们也能看到,试题背景来源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应用性问题的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征,试题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与呈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因此,在复习教学时,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选取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地社会实际,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材料,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要具有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符号化的意识,通过把实际问题建构成一个与之等价的数学模型,进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及方法去解决它。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生活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问题如何符号化”方面加强教学研究,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专注培养解题技巧,突出备考核心。

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拿到一个问题后,怎样去分析?怎样去联想?怎样形成合理的解题策略?这是我们在解题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解题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结合某个特定的题目,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比如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图表法(可以分析方程(组)的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等)、特殊值法(可以对付某些填空题或选择题快捷有效,也可以引导我们从特殊到一般分析较难的题目)、经验法(比如证明一条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的经验是截或接,证明线段等积时,我们的经验是化比例、证相似或平行)、设问法(当思维受阻时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提问,常见的自我提问的问题有:某个数量或条件给我们有什么用?由这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种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要想结论成立,应当具备哪些条件?问题中已知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怎么找缺少的条件?缺少的条件又与题目中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联?)、面积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考试之后,我经常听到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看错了、写错了,总之不该错的地方错了。为防止学生因粗心、笔误等导致不该错的地方错了,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1)看题要认真;不能把数字弄错了,要看清单位是否一致。(2)书写要工整;曾经发现有同学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上一步是“7”,下一步莫名其妙地变成了“2”。(3)要随时检验解的合理性;检验是自己的最后一次把关,许多同学答题时总是省略这一步。

.加强检查学生常规,彰显备考成效。

常规包括课堂常规,也包括课后常规,有效的常规管理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而忽视对学生的检查,就将造成很多教学任务得不到落实。怎样才能把常规管理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这是我们一直面对的一个课题。总之,我们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坚持要抓实每一堂课,落实每一堂的教学任务,加大管理力度,向常规要成绩,向常规要效益。

教无定法,复习当然也无定法。我们应当摒弃那种复习就是学生做题,老师讲题的做法。复习课也是课,也要遵循上课的基本原则,要精讲精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这样的复习才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