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从拓展阅读教学方法上着手
【作者】 周玉芬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成为语文主打曲,我们不但要抓好这个平台,还要拓展方法,有意识的利用这个载体,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拓展方法 阅读能力
【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涉及到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并没有把阅读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凭借,只是把它当作为“应试”服务的机器。这就人为的低估了阅读教学的作用。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阅读教学成为语文主打曲,我们不但要抓好这个平台,还要有意识的利用这个载体,着力开展语文教学,把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提升上去。当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嘴说努力就能收到实效,还得创新方法,从拓展阅读教学方法上着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收到奇效。下面,是我的劳动心得。
一、运用比较性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得知,他对比较性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有专家研究指出,比较性阅读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启发性、缜密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运用比较性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防运用它,加强文章与文章、句与句、甚至词与词的对比,让学生在反复比对中发现异同,找到规律,习得方法。当然,比较性阅读远不止于这些,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整体性比较;相反也可作单项的、片断的、局部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比如作一个作者不同时期著作比较或一个作者作品的手稿和定稿的比较;横向的比较,如一个作者同一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或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相同题目作品的比较等。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体会二者之同,体裁都是小说,但时限不同,不同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描写的是农村少年闰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通过这样对比性阅读,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辨别,抓住了特点,还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二、开展求解性阅读,发展阅读能力
求解性阅读,就是教师把教学重点或难点化解成多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反复品味与思考中寻找答案或找到问题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有目的性的阅读。开展这种阅读,关键在于要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问题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生即使努力思考而仍不得,就会读而不知所措,产生畏难情绪,问题就不会跟着阅读走,从而丢了问题更找不到答案;问题过易,没有阅读压力,学生不思则通,就不会主动阅读,也就达不到阅读感知课文的目的。所以,开展求解性阅读,我们一定要把握问题设计原则,做到难易适度,特别是分层设计,让不同学力层次学生都能将问题“带着读”,边读边思,获得深层阅读体验,找到问题求解答案,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在教《田忌赛马》时,我们可以将课文主要内容化为问题: ①第一轮比赛是怎样对阵的,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②第二轮是怎样对阵的,为什么第二轮此赛赢了?③从“转败为胜”这个词语,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这样既利于分析课文主要内容,又利于学生快速抓住课文寓意。
三、引导质疑性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的崇高品质,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肥沃土壤。但很多学生阅读时“嘴动脑不动”,更不敢对作者、对文本提出“异议”。这不仅说明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更说明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只能因循守旧地还文字以声音,而不能还文字以内涵和生命。当然,这不能全怪学生,“应试”体制下的教师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质疑性阅读的机会和平台。个别教师还会因学生提出过于简单问题而嘲笑过,使学生创新意识扼杀地萌芽状态中。这种既害学生又对自身无益的做法不能说我们曾经没有做过,现在我们要以历史高度的使命感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可笑,教师可作示范性引领;当他们能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更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思考提问的成功愉悦。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自能提高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甚至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
开展质疑性阅读,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这种阅读模式,人人都是问题的创生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但众多疑问,不是“绣球”,抛出来就完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是我们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是学生提出来,也需要学生来解决,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集体合作交流,或是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得出结论: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在质疑性阅读中,释疑是最关键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影响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特别是学生独立不能解决的疑问。是否采取帮助,是小组合作还是全班讨论,或是借助其他工具,教师如何点拨引导等,我们都应该做深层次的思考。但无论如何,有问必解,方法可以不同,时间可以放长,但不能弃置不理。对于课堂能解决的疑问,我们可给予点拔引导、可提供思路,个别的还可“扶上马”、“送一程”等。只有这样,教师对疑问的严谨态度才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质疑问难的兴趣。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我们必须从拓展阅读教学方法上着手,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阅读智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乐趣。
参考文献:
【1】高建军,语文自主学习带给我们的启示[J].文科教学探索,2004.12。
【2】王亚萍、陈延山,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新课程下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3】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
一、运用比较性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得知,他对比较性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有专家研究指出,比较性阅读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启发性、缜密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运用比较性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防运用它,加强文章与文章、句与句、甚至词与词的对比,让学生在反复比对中发现异同,找到规律,习得方法。当然,比较性阅读远不止于这些,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整体性比较;相反也可作单项的、片断的、局部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比如作一个作者不同时期著作比较或一个作者作品的手稿和定稿的比较;横向的比较,如一个作者同一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或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相同题目作品的比较等。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体会二者之同,体裁都是小说,但时限不同,不同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描写的是农村少年闰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通过这样对比性阅读,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辨别,抓住了特点,还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二、开展求解性阅读,发展阅读能力
求解性阅读,就是教师把教学重点或难点化解成多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反复品味与思考中寻找答案或找到问题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有目的性的阅读。开展这种阅读,关键在于要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问题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生即使努力思考而仍不得,就会读而不知所措,产生畏难情绪,问题就不会跟着阅读走,从而丢了问题更找不到答案;问题过易,没有阅读压力,学生不思则通,就不会主动阅读,也就达不到阅读感知课文的目的。所以,开展求解性阅读,我们一定要把握问题设计原则,做到难易适度,特别是分层设计,让不同学力层次学生都能将问题“带着读”,边读边思,获得深层阅读体验,找到问题求解答案,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在教《田忌赛马》时,我们可以将课文主要内容化为问题: ①第一轮比赛是怎样对阵的,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②第二轮是怎样对阵的,为什么第二轮此赛赢了?③从“转败为胜”这个词语,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这样既利于分析课文主要内容,又利于学生快速抓住课文寓意。
三、引导质疑性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的崇高品质,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肥沃土壤。但很多学生阅读时“嘴动脑不动”,更不敢对作者、对文本提出“异议”。这不仅说明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更说明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只能因循守旧地还文字以声音,而不能还文字以内涵和生命。当然,这不能全怪学生,“应试”体制下的教师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质疑性阅读的机会和平台。个别教师还会因学生提出过于简单问题而嘲笑过,使学生创新意识扼杀地萌芽状态中。这种既害学生又对自身无益的做法不能说我们曾经没有做过,现在我们要以历史高度的使命感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可笑,教师可作示范性引领;当他们能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更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思考提问的成功愉悦。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自能提高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甚至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
开展质疑性阅读,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这种阅读模式,人人都是问题的创生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但众多疑问,不是“绣球”,抛出来就完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是我们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是学生提出来,也需要学生来解决,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集体合作交流,或是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得出结论: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在质疑性阅读中,释疑是最关键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影响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特别是学生独立不能解决的疑问。是否采取帮助,是小组合作还是全班讨论,或是借助其他工具,教师如何点拨引导等,我们都应该做深层次的思考。但无论如何,有问必解,方法可以不同,时间可以放长,但不能弃置不理。对于课堂能解决的疑问,我们可给予点拔引导、可提供思路,个别的还可“扶上马”、“送一程”等。只有这样,教师对疑问的严谨态度才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质疑问难的兴趣。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我们必须从拓展阅读教学方法上着手,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阅读智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乐趣。
参考文献:
【1】高建军,语文自主学习带给我们的启示[J].文科教学探索,2004.12。
【2】王亚萍、陈延山,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新课程下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3】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