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如何用新闻时事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 时协霞

【机构】 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迅速传递,语文教学也应该随之改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大潮。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要想语文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大潮,就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把新闻时事引入课堂,改变死守语文课本的单一教学内容,让语文学习的素材多元化。用新闻时事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时事 思维 情感 能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道:“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虽然选择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但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他们与现在的生活以及学生的年龄阅历有差距,因而学生很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把语文看成是咬文嚼字,看成高考的工具。所以将新闻时事引入到语文课堂中,让生活时事成为语文学习的素材,成为语文课堂的新鲜血液,激活语文课堂。

一、用新闻时事激活学生的素材库。

作文是高中学生最头疼的内容之一,学生总是愁于无米下锅,无素材可用,常常用到的苏轼、司马迁、爱迪生、屈原等人早已被用滥了用俗了。这时新闻时事就可以成为鲜活的素材进入学生的素材库。首先当然是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精神值得每个人记住并向他们学习,当然他们的事迹更可以用来作为作文素材。但如果每一个人都用这些人物,那这些素材也和屈原爱迪生一样缺少新鲜感了。所以学生的视野需要投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从新闻时事中发掘新鲜可用的素材,把他们作为自己作文的亮点。曼德拉逝世了,全世界的人都在哀悼他,而他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成为好的作文素材。他百折不挠的为和平而斗争,27年的牢狱生活也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卸任后的他仍然为人类和平为南非的发展尽力。因此他才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被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位自由的斗士的精神事迹可以用来作为坚持、理想、和平等话题的素材。

熊顿本是一位漫画达人,在2011年8月检查出患有淋巴肿瘤 ,她用一支笔与一本速写簿,以日记的文体与轻松的漫画记录了与癌症抗争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创作出《滚蛋吧!肿瘤君》。平淡乐观的语言仿佛并不是在记录绝症,而是在描述一场感冒。在困境面前,熊顿选择了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应对,使她在苦难中仍能感受到生命的幸福与美好。熊顿的事迹和精神让人深思,这也可以成为好的写作素材,可以用于乐观、生命的价值等话题。

温家宝在对泰国正式访问时与泰国华侨华人代表会面,发表了讲话。他的讲话感人至深,他的这一番讲话再加上总理在面对大灾难时的作为,我们也可以把他应用到写作中,可以用于奉献、无私、爱国等话题中。

这个社会每天发生很多新闻事件,如果加以整理,学生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充实鲜活。学生的作文也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把目光投向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学生的生活,注入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丰富灵动起来。

二、用新闻时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很多看似巧妙的提问,可是这些提问未必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很多学生已经慢慢在语文课堂上失去思考的动力了。如果将新闻时事引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学习素材,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在成语的积累上,往往觉得无趣,可是如果与新闻时事联系,学生将会乐于思考,乐于积累。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俄首富获释后或称不从政经商。”学生对这个标题进行探讨,确定这是一个存在歧义的病句,不从政经商可以有两种理解。还有这样的新闻“清新撩人 绿意登堂入室新加坡柳树开放性私宅”,在这句话里用到了“登堂入室”,学生根据字典认为这是一个用错了的成语。正是将成语与新闻时事联系,学生才更有兴趣思考成语使用的正误,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对身边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的好习惯。将新闻时事作为语文素材,学生才能将语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语文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用新闻时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新闻时事进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经典作品的意义。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讲到陶渊明的事迹与精神,有学生曾经说道,学习陶渊明没有意义,我们不能学习他看不惯黑暗的现实就逃避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中不问世事,这是怯懦的表现。有学生就发表反对意见,学习陶渊明,不在于学习他的做法,而是学习他的精神节操,不为名利所束缚保持自身的高洁。放眼当今社会,无数的官员贪污受贿,很多人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自我,甚至做出了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如果这些人能够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在山水田园中保持自己的本性,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双方同学都引用实事新闻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学生做出总结我们既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更要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本性的纯洁,不为名利遮望眼。正是将新闻时事引入课堂,学生才对陶渊明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深入思考学习经典的意义。同时,新闻时事也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一个原本学生认为没有意义的问题变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多一些现实与经典的对话,那将会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只有有了深入的思考,学生才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学生才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的,才是21世纪需要的课堂。

三、用新闻时事引领情感教育。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做好育人的工作。这些不仅能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来,更能够用新闻时事来引领学生。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从中得到激励,立志做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当京秦高铁开通运营,当嫦娥三号顺利登空并且着陆月球,学生们感到的是一种祖国强大的自豪,同时更感到了知识的强大力量。当学生们了解到高铁上的每一个螺丝钉都以微米来测算,即使是焊接工人也是德国留学归来,这时学生感受到了精益求精的作用。

新闻时事不仅能激励学生,更能引导学生做好人做高素质的人。当新闻里播报六旬老太摔倒,小朋友被叫反被无赖甚至威胁时,当老人被撞却以善意的谎言让人离开时,学生受到了震动,既通过对比了解人性的复杂也懂得了在帮助别人时要保护好自己。当复旦大学学生向室友投毒至其死亡的消息传出时,学生感受到作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否则只能贻害社会。学生在校接触的环境比较单纯,通过新闻时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做高素质的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冷静的面对人生社会,这样才不至于成为迂腐的书呆子才不会成为井底之蛙。

四、通过积累新闻时事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闻时事进课堂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把新闻时事作为课前演讲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的演讲与生活实事相联系,也可以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让学生展开评论,甚至进行辩论,这既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可以让学生挑选新闻时事设计手抄报在班内分享;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话题或主题搜寻有用的新闻事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技能,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求木之长,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生生不息的源泉,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呼唤“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而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要想真正成为有用的工具,只有让它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新闻时事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用新闻时事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语文教学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