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

【作者】 王志国 王培培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教学的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将成为较长一段时间里,历史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第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就本课程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小组学生讨论就像火锅的调味品一样不可缺少。或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这样的讨论活动。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从过程与效果看——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一般都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意组合),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心情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如教学九一八事变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由于缺乏背景介绍,学生讨论5分钟后,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最后只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草草收场。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一堂课上三种现象都会并存,无论是安静也好,热闹也罢,从实质上来说,都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
    第三、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课中小组合作活动的弊端
  初中历史每个单元都设有探究课,有的探究课以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主;有的则以学生的实践、调查为主;还有的既要学生查阅资料,又要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成员间互相协作,共同配合来完成这些探究活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安排的问题。很多活动课堂上只是成果展示,活动过程基本以课外完成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问,而这一点对大多数学校学生来说还是不现实的。
  其次是住校生的问题,除了休息日外,学生平时连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都不现实,更不用说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调查。
  再次是小组成员实践能力与兴趣的差异,使得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一样。现实的情况往往就是其中能力较强的一两个学生包揽了调查实践,资料收集整理和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其他成员则坐享其成,造成了小组合作活动起不到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很有必要。
二、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如何进行分组,怎样进行小组建设? 
  验证一些作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小组成员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握三个基本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与兴趣,同时也要考虑男女性别与住校生的比例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及时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在这一类的学习小组中,也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特点和目标起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名称。
  2、如何明确的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与分工?
  验证一些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有必须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们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虽有分工,但落实不到位,这种临时拼凑的小组合作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2、如何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方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熏陶、强化,培养和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
   3.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是最恰当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