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重要目标
【作者】 谭俊英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只顾“应试”,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关键词】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 重要目标
【正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思维能力活跃的具体体现,是创造潜能化为现实的启动机。爱因斯坦一针见血指出:“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只顾“应试”,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我们小学语文,它作为奠基学科,要为未来竞争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实践心得。望能抛砖引玉,以飨同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想象力
想象是现实的翅膀,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想象产生的基础看,要培养想象力,必须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积累表象。而我们语文教材内容多,诱发学生思维的因素也多,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训练器材”。教学时,我们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唤醒学生想象活力,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看、可听、可感、可触的现实事物,从而开启学生想象历程。例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结尾时,文中这样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找到相似性。学生认为“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和行走,正如作者的“希望”的由来,从而领悟了作者的“弦外之音”。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思考方法写话,进一步拓展想象。
二、引导质疑问难,运用想象力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由于这种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才使学习获得了进步。同时,想象力也获得了良好训练。由于语文是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超越出现不同结果,我们不能据“纲”过于“追究”,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把握价值取向观就可以了。但个别教师担心学生想象过于“抛锚”,无法驾驭,就扼制学生思维。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想象力,解开传统定势束缚,踏上思维创新之路。特别是教师多几个“为什么”的追问,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创新思考。例如教学《荔枝蜜》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尽管把蜜蜂的外形、动态描绘得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他们:“文中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学生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黄大爷,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着。”还有的说:“蜜蜂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的人们。”经过引导,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对蜜蜂形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想象力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也落实到位了。每堂课这样小步前进,经过几年培养,学生想象力就会大幅提升。
三、加强动手训练,提高想象力
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吴克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知道,想象力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遵循一般能力提高的培养方式。所以,要提高想象力,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又由于想象是大脑高级运动的结果,它与动作联系紧密。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训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学语文过程中发展想象力。语文教学中动手实践项目很多,如会意识字、写想象作文、观察体验、临摹仿效、阅读童话故事等,还有训练学生思维变通性和灵活性的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和开放性题目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好载体。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有着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放开思维甚至幻想,学生都能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想象力。而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忙于解题能力培养,掠夺了学生想象空间,学生没有思维时间,更没有想象体验,感受不到想象带来的成功愉悦。今天,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想象离奇些。对于学生离奇的甚至不合情理的想象,我们只能适当引导而不能横加指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想象力。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惟其如此才会做出傲人成绩。
四、拓展课外实践,丰富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所以,我们不能仅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实践。因为语文学习的真正“源头活水”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要运用到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想象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是想象的学校。一方面,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欣赏艺术和阅读文学作品又要求人们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运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发展了想象力。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样说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语文作为奠基学科,我们必须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重要目标,而且要做到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明天负责,才能为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负责。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润生,《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福建教育》,1999.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想象力
想象是现实的翅膀,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想象产生的基础看,要培养想象力,必须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积累表象。而我们语文教材内容多,诱发学生思维的因素也多,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训练器材”。教学时,我们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唤醒学生想象活力,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看、可听、可感、可触的现实事物,从而开启学生想象历程。例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结尾时,文中这样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找到相似性。学生认为“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和行走,正如作者的“希望”的由来,从而领悟了作者的“弦外之音”。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思考方法写话,进一步拓展想象。
二、引导质疑问难,运用想象力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由于这种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才使学习获得了进步。同时,想象力也获得了良好训练。由于语文是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超越出现不同结果,我们不能据“纲”过于“追究”,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把握价值取向观就可以了。但个别教师担心学生想象过于“抛锚”,无法驾驭,就扼制学生思维。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想象力,解开传统定势束缚,踏上思维创新之路。特别是教师多几个“为什么”的追问,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创新思考。例如教学《荔枝蜜》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尽管把蜜蜂的外形、动态描绘得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他们:“文中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学生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黄大爷,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着。”还有的说:“蜜蜂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的人们。”经过引导,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对蜜蜂形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想象力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也落实到位了。每堂课这样小步前进,经过几年培养,学生想象力就会大幅提升。
三、加强动手训练,提高想象力
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吴克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知道,想象力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遵循一般能力提高的培养方式。所以,要提高想象力,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又由于想象是大脑高级运动的结果,它与动作联系紧密。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训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学语文过程中发展想象力。语文教学中动手实践项目很多,如会意识字、写想象作文、观察体验、临摹仿效、阅读童话故事等,还有训练学生思维变通性和灵活性的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和开放性题目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好载体。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有着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放开思维甚至幻想,学生都能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想象力。而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忙于解题能力培养,掠夺了学生想象空间,学生没有思维时间,更没有想象体验,感受不到想象带来的成功愉悦。今天,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想象离奇些。对于学生离奇的甚至不合情理的想象,我们只能适当引导而不能横加指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想象力。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惟其如此才会做出傲人成绩。
四、拓展课外实践,丰富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所以,我们不能仅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实践。因为语文学习的真正“源头活水”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要运用到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想象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是想象的学校。一方面,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欣赏艺术和阅读文学作品又要求人们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运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发展了想象力。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样说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语文作为奠基学科,我们必须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重要目标,而且要做到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明天负责,才能为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负责。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润生,《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福建教育》,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