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摭谈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者】 唐琳
【机构】 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 621101
【摘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要想能够很好地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学生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进行高中数学学习这一目标,首要前提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便有了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态势,这一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正文】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然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有在新课上完之后,学生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这样学习,学生丝毫没有准备,学生很难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新课进行了预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有了针对性;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的给学生恰当的提醒和评判。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堂进行不断的优化,充分的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各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
三、培养学生重视基础认真阅读的习惯
数学基础知识,一般是指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公理、定理、法则、公式、推理论证方法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力求从学生接触过的实例入手,从数学知识的新旧联系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到数学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实际。学生的基础知识打扎实了,就可以为学生顺利阅读有关材料扫清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又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全神贯注与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独立的去思考,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学习水平都远远高于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也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意志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时候,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好模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可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使学生学的活、记得牢。
五、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常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而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甚至有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是要求都不去看就直接开始做了,这样做题怎么可能不错呢?所以,要想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在每教一新课例题的时候,教师都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练习审题,让学生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的时候,教师特别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后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且在多种方法的方法当中择优选择。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的时候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养成有错必改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通过写作业: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完作业后,定期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便为总复习积累了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七、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之,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不可欠缺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M].(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然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有在新课上完之后,学生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这样学习,学生丝毫没有准备,学生很难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新课进行了预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有了针对性;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的给学生恰当的提醒和评判。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堂进行不断的优化,充分的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各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
三、培养学生重视基础认真阅读的习惯
数学基础知识,一般是指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公理、定理、法则、公式、推理论证方法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力求从学生接触过的实例入手,从数学知识的新旧联系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到数学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实际。学生的基础知识打扎实了,就可以为学生顺利阅读有关材料扫清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又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全神贯注与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独立的去思考,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学习水平都远远高于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也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意志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时候,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好模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可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使学生学的活、记得牢。
五、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常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而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甚至有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是要求都不去看就直接开始做了,这样做题怎么可能不错呢?所以,要想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在每教一新课例题的时候,教师都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练习审题,让学生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的时候,教师特别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后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且在多种方法的方法当中择优选择。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的时候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养成有错必改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通过写作业: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完作业后,定期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便为总复习积累了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七、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之,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不可欠缺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M].(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