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余赛云
【机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雪山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 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有用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语文教学的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转变教学思想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动,全面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体质体能、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多数学生认为:“我”向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不是“我”的错,完全是父母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谊的行为。对这种观点,我没有发表言论,而把它交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听过、见过和做过的事情,从正面和反面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言积极,最后达成共识:友谊是心灵的通融,情感的交流;友谊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只能用心去体验。同时,我们做儿女的要尊重父母,有事要和父母商量,这样我们也会赢得父母对我们信任、理解与尊重。
在讨论时教师要注意设计好问题,并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优化语文教学的课堂环节。
传统课程以“传授性学习”和无反馈的“单向接受型学习”为主导,“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培养”,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仅仅是直接、被动、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没有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这种思维定势,向创新式教学转变,重视教学的“过程探究”。
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导课诱趣、导学明理、导用深化、梳理归纳、运用反馈。在教学中,以这五段式为脉络,我渗透了自主探究的原则。其中,导课诱趣:应该简化、生动,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就使用了“导课诱趣”这种课堂环节。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也会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获得知识;导学明理:注意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引导到位,使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导用深化:引用与知识点相关的故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梳理归纳:通过学生回顾知识点,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反馈: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五个环节中,突出“导用深化”,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环节的优化,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四、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些唐诗、宋词、元曲、明剧、清小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1984。
[2]《课堂教学艺术》孙菊如、陈春荣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
[3]《爱心与教育》李镇西主编,文化艺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