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疏通·引导·务实——略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作者】 朱春梅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心理健康是针对身体健康而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个性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高状态。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内容、为学生创设和谐、宜人的物理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客观教学环境、用真心换真情融洽师生关系、设立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习环境 心理辅导 建立档案
心理健康是新时期健康概念新元素。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可以说是一个健康的人。在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暴力犯罪时有发生,而且年龄越来越小,性质越来越恶劣。一些极端事件也频频发生,出走、自杀、叛逆等现象都在小学生中有发生。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就变得越发的引人关注。探索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科学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新课改,深化素质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素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作以阐述:
一、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教育部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健康的身体。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针对身体健康而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个性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高状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具有稳定的情绪和情感;其次是和老师、和同学、和家长的关系融洽和谐;再次是心理行为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并且具有正常的智力;最后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人才观念改变的结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和观点,依照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形式,比如游戏、活动、心理辅导等教育和教学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和形成一个健全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能给予科学有效的教育,对心理障碍、心理偏异等心理问题,通过教学和辅导给予适当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体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矫正、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等三方面实施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学生心理指导、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性心理教育。另外学生因为学习活动而产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不良情绪问题、学生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健康的性行为等问题的矫正和调整。最后是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问题,小学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阶段,尤其是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需要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的支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推理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觉的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创造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
新疆地区处在祖国的边陲,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质量在全国内不算靠前。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形势小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开设的,主要针对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而开设的课程。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人才概念更新的一个体现,是教育更加人性化的表现。在新疆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学校也非常重视,配备了专职教师,安排了固定的课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是属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课时无法保证,经常被挤占。教师教学的实效性无法保证,和语数外几大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不重要了。似乎是可有可无,教师上课变得很随意,有教材但是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同时,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专研也不够深,由于是非考试科目,没有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至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更是谈不上,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但是经常是闲置,无人光顾。这样的情况对于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不利的。
三、目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新疆地区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允许生育二胎,但是很多家长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主要是考虑养育孩子的成本。学生在家长眼里是宝贝,娇宠无比。更有祖辈的宠爱更是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小孩子人性、随性、自私等心理现象常见。在教学中和心理咨询中,我发现目前小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心理问题。一些学生选择住校,他们对家长的想念,让他们非常痛苦,并且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具备独立性和独自生活的能力;学生在家中享受娇宠习惯了,所以表现出偏执的特点,在一些利益上或者一些生活问题中,他们表现得互不相让,不会融洽人家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缺乏勇敢,心理品质不够健康;不能够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迎接,不善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表现得冷漠,对一些与己无关的事情不关心,缺乏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没有沉着冷静处理事情的心理素质,急躁不稳定;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自我克制能力差,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过于活跃;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爱学习的习惯;挑食厌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营养缺乏;自私自利,不善于交往,自我封闭,独来独往,缺少朋友,内向不善言辞。这些是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家长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分不开,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所以心理健康老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设法帮助学生改善现状。
四、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措施
鉴于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加强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势在必行,而且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愉快的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
1.为学生创设和谐、宜人的物理教学环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有四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环境因素。环境造就人这一观点早已经被世人所认可,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十分注意环境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所探讨的环境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内涵,那就是生活环境。带学生接触自然,接触清新的空气。在温暖的阳光下,在鲜花和绿草中,让学生感受清风、感受阳光、感受美好的自然带给他们的好心情,在这样的环境好中陶冶学生的性情。给学生开辟一个小小的菜园,让他们体会种植的快乐;给他们一个小小的饲养园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样的户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植物生命的可贵,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多种生活体验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诱发小学生多种活动行为的原始动机。除了室外环境,还要进行室内环境的优化,保持教室的宽敞明亮,舒适宜人。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和提升小学生的情操,充实和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小学生的努力进取的精神与生活情趣。
2.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客观教学环境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同学一起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客观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主要是师生、同学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的校风是积极向上的,有创新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都属于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因素。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学生保持同一个视角,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看带生活中的一切,努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心关爱和精心培育,抹平代沟改变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的态度,代之以朋友的亲切面孔和平等的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但不能影响教师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喜欢老师才能接受他的教育,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程。同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心扉向老师敞开,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情况下,学习自然积极,心里自然阳光,情绪自然放松。
3.用真心换真情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是最容易感动的,只要对他们付出真情,就能换着来学生的真心。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信服老师,得到学生的信服的一个前提就是付出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他们自然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尤其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感情,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越是自卑,越是需要老师的关心。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呵护他们稚嫩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设立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学所提到的小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等。通过教师恰当的方式、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懂得尊重别人,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辨别是非美丑,掌握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准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争取获得家长的帮助,与家长一起通力合作,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负责向家长宣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赢得家长的支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尽快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和学习习惯。
5.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小学生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内向、自我封闭,很少愿意和同学老师交往,心理不够阳光。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为学生创造和师生广泛接触的机会。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加油、鼓劲。告诫学生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我要勇敢”等自我加油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快。有一次成功就会极大地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的信心就会提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并使之广大,这样对于学生提升自信,是最佳的方式。
6.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每一名小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档案的记录进行个别辅导,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尽量做的全、做得细,务必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富有爱心,多余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6)
[2] 蔡雯卿.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化”倾向[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10)
[3] 王立新,刘宗发,廖全民.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08)
[4] 田宏碧,陈家麟. 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J]. 心理科学. 2011(0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习环境 心理辅导 建立档案
心理健康是新时期健康概念新元素。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可以说是一个健康的人。在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暴力犯罪时有发生,而且年龄越来越小,性质越来越恶劣。一些极端事件也频频发生,出走、自杀、叛逆等现象都在小学生中有发生。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就变得越发的引人关注。探索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科学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新课改,深化素质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素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作以阐述:
一、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教育部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健康的身体。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针对身体健康而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个性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最高状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具有稳定的情绪和情感;其次是和老师、和同学、和家长的关系融洽和谐;再次是心理行为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并且具有正常的智力;最后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人才观念改变的结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和观点,依照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形式,比如游戏、活动、心理辅导等教育和教学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和形成一个健全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能给予科学有效的教育,对心理障碍、心理偏异等心理问题,通过教学和辅导给予适当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体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矫正、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等三方面实施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学生心理指导、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性心理教育。另外学生因为学习活动而产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不良情绪问题、学生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健康的性行为等问题的矫正和调整。最后是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问题,小学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阶段,尤其是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需要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的支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推理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觉的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创造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
新疆地区处在祖国的边陲,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质量在全国内不算靠前。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形势小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开设的,主要针对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而开设的课程。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人才概念更新的一个体现,是教育更加人性化的表现。在新疆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学校也非常重视,配备了专职教师,安排了固定的课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是属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课时无法保证,经常被挤占。教师教学的实效性无法保证,和语数外几大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不重要了。似乎是可有可无,教师上课变得很随意,有教材但是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同时,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专研也不够深,由于是非考试科目,没有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至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更是谈不上,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但是经常是闲置,无人光顾。这样的情况对于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不利的。
三、目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新疆地区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允许生育二胎,但是很多家长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主要是考虑养育孩子的成本。学生在家长眼里是宝贝,娇宠无比。更有祖辈的宠爱更是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小孩子人性、随性、自私等心理现象常见。在教学中和心理咨询中,我发现目前小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心理问题。一些学生选择住校,他们对家长的想念,让他们非常痛苦,并且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具备独立性和独自生活的能力;学生在家中享受娇宠习惯了,所以表现出偏执的特点,在一些利益上或者一些生活问题中,他们表现得互不相让,不会融洽人家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缺乏勇敢,心理品质不够健康;不能够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迎接,不善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表现得冷漠,对一些与己无关的事情不关心,缺乏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没有沉着冷静处理事情的心理素质,急躁不稳定;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自我克制能力差,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过于活跃;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爱学习的习惯;挑食厌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营养缺乏;自私自利,不善于交往,自我封闭,独来独往,缺少朋友,内向不善言辞。这些是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家长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分不开,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所以心理健康老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设法帮助学生改善现状。
四、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措施
鉴于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加强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势在必行,而且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愉快的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
1.为学生创设和谐、宜人的物理教学环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有四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环境因素。环境造就人这一观点早已经被世人所认可,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十分注意环境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所探讨的环境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内涵,那就是生活环境。带学生接触自然,接触清新的空气。在温暖的阳光下,在鲜花和绿草中,让学生感受清风、感受阳光、感受美好的自然带给他们的好心情,在这样的环境好中陶冶学生的性情。给学生开辟一个小小的菜园,让他们体会种植的快乐;给他们一个小小的饲养园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样的户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植物生命的可贵,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多种生活体验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诱发小学生多种活动行为的原始动机。除了室外环境,还要进行室内环境的优化,保持教室的宽敞明亮,舒适宜人。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和提升小学生的情操,充实和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小学生的努力进取的精神与生活情趣。
2.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客观教学环境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同学一起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客观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主要是师生、同学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的校风是积极向上的,有创新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都属于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因素。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学生保持同一个视角,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看带生活中的一切,努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心关爱和精心培育,抹平代沟改变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的态度,代之以朋友的亲切面孔和平等的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但不能影响教师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喜欢老师才能接受他的教育,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程。同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心扉向老师敞开,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情况下,学习自然积极,心里自然阳光,情绪自然放松。
3.用真心换真情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是最容易感动的,只要对他们付出真情,就能换着来学生的真心。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信服老师,得到学生的信服的一个前提就是付出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他们自然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尤其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感情,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越是自卑,越是需要老师的关心。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呵护他们稚嫩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设立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学所提到的小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等。通过教师恰当的方式、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懂得尊重别人,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辨别是非美丑,掌握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准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争取获得家长的帮助,与家长一起通力合作,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负责向家长宣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赢得家长的支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尽快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和学习习惯。
5.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小学生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内向、自我封闭,很少愿意和同学老师交往,心理不够阳光。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为学生创造和师生广泛接触的机会。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加油、鼓劲。告诫学生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我要勇敢”等自我加油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快。有一次成功就会极大地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的信心就会提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并使之广大,这样对于学生提升自信,是最佳的方式。
6.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每一名小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档案的记录进行个别辅导,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尽量做的全、做得细,务必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富有爱心,多余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6)
[2] 蔡雯卿.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化”倾向[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10)
[3] 王立新,刘宗发,廖全民.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08)
[4] 田宏碧,陈家麟. 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J]. 心理科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