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舞
【作者】 陈均正
【机构】 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越来越觉得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仅关注预设过程,更重视生成过程。可令人疑惑的是虽然我们自认自己的预设是有计划性的、是缜密的,但生成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很多老师们或许都会有同感,我就曾有过深刻体会。
临近考试,每个教师都盼望自己所带的班级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因为这是对自己教学的肯定,也是对师生的共同鼓舞,所以我对期末复习进行精心预设,从知识的讲授、习题的巩固、重难点的查漏补缺,可以说把每一天每一节课进行了充分利用,可是结果不象自己预设的那么理想。于是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我的预设重教学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教师自身的教学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考前的自我安慰。
认真总结、反思后,我才明白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种预设应该是一种留给学生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地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是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的包含着教学创造的。
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预设才能使它真正为生成奠基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见解:
一、明确预设目的。过去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设计要站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素养的高度。所以我们的预设就要站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如何能够激活课堂、展现思考的力度、张扬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的高度。只有明确预设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预设才是有价值的,才会真正为生成服务。
二、以学情为基点,以人的发展为本。如果我们的预设不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上,如果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出发点仅仅是死扣书本知识、紧盯成绩,那么再好的预设也只是妄谈,学生与教师的优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前面提到的学生的成绩生成与教师的成绩预设之间的差距,老师自认为天衣无缝的知识传授是无用的,必须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知道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明确怎样才能有益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简言之: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三、精心准备,弹性预设。要进行科学而有计划的预设必须把握教材、立足教材而又能对教材进行深层解读,对设置的问题反复推敲,使它们指向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预设虽是静态的,但也应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所以我们在准备一堂课时,在课堂的关键环节就需要设计备用方案,对于重难点的突破环节多预留问题,讲究留白艺术,留出探究的空间,留下生成的空间。
另外我还认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不仅仅应该是知识,还应预设好课堂提问对象。到底如何预设提问对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妨把简单的题目留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把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留给水平高的学生,既让弱科生有成功的喜悦感,又让优秀学生有挑战后的胜利感,这样学生就会爱上我们的课堂,真正热爱学习。而老师如果在课前对提问做到心中有数,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让每个同学有在课堂展示自己获得别人认可的机会。
有了完美的预设,是否意味着生成就会水到渠成呢?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所有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要使预设与生成完美融合仍是“任重道远”。
首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留给教师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因为我们的教师应是特立独行的,应该有融入自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是能够用自己独特地思维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跳跃,才会有更多的有价值而又多彩的生成。
其次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因为“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教学设计水平、经验和熟练程度”影响着教学生成的质量,决定教学生成的价值。只有学识丰富、有足够智慧因势利导的教师才会引领学生攀登上知识的高峰。
再次为生成创造良好环境,这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保护”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指向自己的预设而轻易否定学生,而是要随时对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情感流动的课堂,或者对学生的有效信息因势利导,最终促成生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变动。”一个有足够智慧的教师甚至可以将生成及时转化成新的预设,从而使课堂层层推进,使生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发现甚至挖掘并创造条件使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最后反思必行。“吾日三省乎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节完美的课堂是不应该缺少反思的。我们不仅应该对知识、环节进行反思,更应对自己的预设和生成进行反思,让自己的预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让生成更多彩。
临近考试,每个教师都盼望自己所带的班级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因为这是对自己教学的肯定,也是对师生的共同鼓舞,所以我对期末复习进行精心预设,从知识的讲授、习题的巩固、重难点的查漏补缺,可以说把每一天每一节课进行了充分利用,可是结果不象自己预设的那么理想。于是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我的预设重教学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教师自身的教学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考前的自我安慰。
认真总结、反思后,我才明白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种预设应该是一种留给学生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地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是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的包含着教学创造的。
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预设才能使它真正为生成奠基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见解:
一、明确预设目的。过去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设计要站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素养的高度。所以我们的预设就要站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如何能够激活课堂、展现思考的力度、张扬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的高度。只有明确预设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预设才是有价值的,才会真正为生成服务。
二、以学情为基点,以人的发展为本。如果我们的预设不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上,如果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出发点仅仅是死扣书本知识、紧盯成绩,那么再好的预设也只是妄谈,学生与教师的优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前面提到的学生的成绩生成与教师的成绩预设之间的差距,老师自认为天衣无缝的知识传授是无用的,必须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知道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明确怎样才能有益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简言之: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三、精心准备,弹性预设。要进行科学而有计划的预设必须把握教材、立足教材而又能对教材进行深层解读,对设置的问题反复推敲,使它们指向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预设虽是静态的,但也应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所以我们在准备一堂课时,在课堂的关键环节就需要设计备用方案,对于重难点的突破环节多预留问题,讲究留白艺术,留出探究的空间,留下生成的空间。
另外我还认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不仅仅应该是知识,还应预设好课堂提问对象。到底如何预设提问对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妨把简单的题目留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把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留给水平高的学生,既让弱科生有成功的喜悦感,又让优秀学生有挑战后的胜利感,这样学生就会爱上我们的课堂,真正热爱学习。而老师如果在课前对提问做到心中有数,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让每个同学有在课堂展示自己获得别人认可的机会。
有了完美的预设,是否意味着生成就会水到渠成呢?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所有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要使预设与生成完美融合仍是“任重道远”。
首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留给教师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因为我们的教师应是特立独行的,应该有融入自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是能够用自己独特地思维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跳跃,才会有更多的有价值而又多彩的生成。
其次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因为“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教学设计水平、经验和熟练程度”影响着教学生成的质量,决定教学生成的价值。只有学识丰富、有足够智慧因势利导的教师才会引领学生攀登上知识的高峰。
再次为生成创造良好环境,这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保护”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指向自己的预设而轻易否定学生,而是要随时对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情感流动的课堂,或者对学生的有效信息因势利导,最终促成生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变动。”一个有足够智慧的教师甚至可以将生成及时转化成新的预设,从而使课堂层层推进,使生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发现甚至挖掘并创造条件使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最后反思必行。“吾日三省乎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节完美的课堂是不应该缺少反思的。我们不仅应该对知识、环节进行反思,更应对自己的预设和生成进行反思,让自己的预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让生成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