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低段语言训练应从词语抓起
【作者】 吉俄科平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四开区大坝乡瓦布村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解决学生“词汇贫乏”问题,是我们小学语文低段语言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创新策略,注重词语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训练 词语 意义建构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平台,也是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注重语言实践训练,更不知如何下手,让学生学习了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表达运用、作文写作起来却“无米下锅”,严重缺乏语言材料。如何解决学生“词汇贫乏”问题,是我们小学语文低段语言训练中的重要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言训练系列化教学的必要性,做到分步骤、分阶段,螺旋上升,创新策略实施,而小学低段就应从词语抓起。
传统教学,造成学生语言贫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的教学理念实践所致。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更没有意义建构为自己的语言。所以在实际运用时,才显得“囊中羞涩”,“词寡意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充分运用现有语文教材,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从词汇着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建构语言,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一、识词是建构的前提
识词是紧接识字教学之后的重要力作,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识词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汉字,巩固记忆,为学生掌握汉字提供良好载体。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乐于在识字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组词,就是这个缘由。这是因为汉字的构词特点决定了记住一个词比记住一个字更容易,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更能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当然,识词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无论哪种方法,最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特别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识词效率才是上道。
二、理解是建构的关键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在“用时”呼之即出,做到正确运用。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理解。只有深刻理解词语,我们才能掌握牢固,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他们的深刻理解,不仅能习词,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抓好重点词语教学,结合语境进行,避免望文生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可这样引导:第一步:让学生查工具书,从字面初步感知。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必须认真学习”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
(二)形象理解。形象理解是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引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可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更助于建构。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千钧一发”时,我们就举例生活中“千钧一发”的时刻,如落水儿童快要没入水下的那一瞬;房屋就要即将倒塌的那一刻;亡命之徒向人质开枪射击之际……这些都是“千钧一发”的时刻,都可用这个词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显然能感受到“千钧一发”就是“情况万分危急”的意思。通过这样教学,词语有了“境”作依托,不仅不会抽象,难解,反而具体、形象,记忆深刻。
(三)准确理解。准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运用。汉语言中,同音词、近义词很多,我们只有准确理解了,才不会受干扰,做到正确使用。因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要通过此较,弄清差别,以求准确理解。如教学《海上日出》中“重围”一词,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重包围”的意思,分清与“包围”、“突围”的区别,我们就可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围”是太阳被多道圈包围,“包围”是太阳被一道圈包围,“突围”是太阳冲破包围而出。还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眺望”、“俯视”等,可以用动作、手势、表情,帮助学生理解。
三、运用是建构的保障
运用是语文素养培养的方式,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小学阶段,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要创新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词汇,积累词汇,丰富学生语言仓库。
(一)提供运用机会。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在语言训练中,我们要提供运用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提高运用能力。传统教学就是教师太过于注重讲解分析,耗去太多时间,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机会,致使学生机械记忆多,真正收获少。新课标提倡淡化分析,夯实运用,注重语文实践性特征。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和教学意思,多搭建平台,多提供多运用机会。
(二)创设运用情境。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富有情与境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如《詹天佑》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赞叹不已”,可让学生看一幅美的画面,或读一篇美的文章,然后,要其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赞叹不已”,进而让学生以“赞叹不已”说几句话,具体描述上面某一情况。
(三)引导综合运用。建构一个词语不是语言训练的目的,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灵活运用语言。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组成句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这样才能利于学生连词成句,句汇成段,段聚成篇。但这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系列化方式,拾级而上,逐步内化。如教学《鸟的天堂》,文中描写大榕树的词语和方法,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仿照运用,写一段话。①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②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展示、一簇、缝隙、翠绿、明亮、照耀、颤动“等词语,以自己的语言描述榕树景色。③借助语言,落实内化,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校园中的黄桷树”。这样,做到读写结合,更利于学生建构词语,建构语言,发展运用能力。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更要讲究方法,创新策略,切实让学生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在反复系列化的训练中发展语文素养,提高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本华,新课改“变异”现象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8.1。
【2】田本娜,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发展创造思维[J].湖南小学教师,20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训练 词语 意义建构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平台,也是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注重语言实践训练,更不知如何下手,让学生学习了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表达运用、作文写作起来却“无米下锅”,严重缺乏语言材料。如何解决学生“词汇贫乏”问题,是我们小学语文低段语言训练中的重要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言训练系列化教学的必要性,做到分步骤、分阶段,螺旋上升,创新策略实施,而小学低段就应从词语抓起。
传统教学,造成学生语言贫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的教学理念实践所致。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更没有意义建构为自己的语言。所以在实际运用时,才显得“囊中羞涩”,“词寡意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充分运用现有语文教材,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从词汇着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建构语言,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一、识词是建构的前提
识词是紧接识字教学之后的重要力作,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识词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汉字,巩固记忆,为学生掌握汉字提供良好载体。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乐于在识字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组词,就是这个缘由。这是因为汉字的构词特点决定了记住一个词比记住一个字更容易,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更能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当然,识词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无论哪种方法,最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特别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识词效率才是上道。
二、理解是建构的关键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在“用时”呼之即出,做到正确运用。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理解。只有深刻理解词语,我们才能掌握牢固,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他们的深刻理解,不仅能习词,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抓好重点词语教学,结合语境进行,避免望文生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可这样引导:第一步:让学生查工具书,从字面初步感知。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必须认真学习”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
(二)形象理解。形象理解是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引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可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更助于建构。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千钧一发”时,我们就举例生活中“千钧一发”的时刻,如落水儿童快要没入水下的那一瞬;房屋就要即将倒塌的那一刻;亡命之徒向人质开枪射击之际……这些都是“千钧一发”的时刻,都可用这个词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显然能感受到“千钧一发”就是“情况万分危急”的意思。通过这样教学,词语有了“境”作依托,不仅不会抽象,难解,反而具体、形象,记忆深刻。
(三)准确理解。准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运用。汉语言中,同音词、近义词很多,我们只有准确理解了,才不会受干扰,做到正确使用。因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要通过此较,弄清差别,以求准确理解。如教学《海上日出》中“重围”一词,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重包围”的意思,分清与“包围”、“突围”的区别,我们就可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围”是太阳被多道圈包围,“包围”是太阳被一道圈包围,“突围”是太阳冲破包围而出。还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眺望”、“俯视”等,可以用动作、手势、表情,帮助学生理解。
三、运用是建构的保障
运用是语文素养培养的方式,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小学阶段,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要创新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词汇,积累词汇,丰富学生语言仓库。
(一)提供运用机会。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在语言训练中,我们要提供运用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提高运用能力。传统教学就是教师太过于注重讲解分析,耗去太多时间,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机会,致使学生机械记忆多,真正收获少。新课标提倡淡化分析,夯实运用,注重语文实践性特征。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理念和教学意思,多搭建平台,多提供多运用机会。
(二)创设运用情境。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富有情与境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如《詹天佑》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赞叹不已”,可让学生看一幅美的画面,或读一篇美的文章,然后,要其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赞叹不已”,进而让学生以“赞叹不已”说几句话,具体描述上面某一情况。
(三)引导综合运用。建构一个词语不是语言训练的目的,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灵活运用语言。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组成句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这样才能利于学生连词成句,句汇成段,段聚成篇。但这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系列化方式,拾级而上,逐步内化。如教学《鸟的天堂》,文中描写大榕树的词语和方法,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仿照运用,写一段话。①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②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展示、一簇、缝隙、翠绿、明亮、照耀、颤动“等词语,以自己的语言描述榕树景色。③借助语言,落实内化,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校园中的黄桷树”。这样,做到读写结合,更利于学生建构词语,建构语言,发展运用能力。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更要讲究方法,创新策略,切实让学生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在反复系列化的训练中发展语文素养,提高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本华,新课改“变异”现象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8.1。
【2】田本娜,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发展创造思维[J].湖南小学教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