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刘建珍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作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不是强调教师教的探究性,而是在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下,着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很多教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赌注”,原因在于要打破教师习惯的高考“应试”教学程式---“满堂灌”,担心既费时又无效的结果出现。但我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证明,这既利于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升。
  一、精心设计探究课题
  精心设计探究课题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但由于长期受到高考“应试”思想影响,很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出现三种倾向:重理论轻动手、只动手不动脑、验证多探究少。这样的结果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都不愿见到的,我们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把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真正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使之成为学习主人。而实施探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要重塑课堂主角,还学生于主人地位。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课题前就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如何用学生视角来看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有什么疑惑,会提出什么假设,会根据假设设计什么样的探究方式,可能得出什么结论等,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课前设计应思考的问题,只有周详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着力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学习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如果主体精神不能很好融进学习过程中,其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无效的。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到:“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开展探究式学习也不例外,需要我们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用强烈兴趣作支撑,学生才有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物理知识虽来源于生活,但物理中的概念、公式、定义、法则本身是空洞的,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内容涉及的广泛性,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动量定理”等就让学生感到难学,如果我们不营造氛围、煽情激趣,将使学生更加缺乏学习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开展探究式学习之前,我们最好能激趣煽情,让学生扬起探究学习信心。有了信心和动力,学生在探究学习时就会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找到验证方法。
  三、灵活运用指导方法
  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重点在过程。爱因斯坦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过程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快乐。在学生正式探究时,我们要不停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或探究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指导策略,及时给予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去概括原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巡视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协作者、促进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特别要关注差生的探究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探究方法和实验器材,正确设定探究步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获得良好学习方法的惠及,体验到学习成功。
  四、及时开展探究交流
  实施探究学习之后,并不意味着探究学习活动就已结束,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及时对学习中的收获、疑惑和不懂的内容进行探讨,以便巩固成果,解开疑惑,获得对探究内容的再认识。特别要引导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作进一步地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实验报告。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途径的科学思想。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虽然很多小组探究已得出结论,找到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变量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积大小等。但我们还是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和组际探讨,以便强化认识,加深理解。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助“高考”,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讨”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既不可让学生放任自由,使探究流于形式,也不可过多的牵引讲解,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解决问题,习得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志芳,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体验[J].基础教育研究,2010。
  [2]宋树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J].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2。
  [3]周继初,新时期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有益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