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精于深思,巧于读文——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精读
【作者】 王玲玲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真正在读中有所收效,当首推“精读”。我认为“精读”要分而析之,那就是“精”的精髓当是思考,“读”的基础当为“文字”,精读课堂的设计要追求让学生“引发思考,感悟文字”的效果。所以,“怎样读?在何处读?”就值得好好的做文章。
一、朗读——让我们的课堂“响”起来。
朗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来认识文本和熟悉文本。这也是走进文本的基础。通过朗读,落实字音,熟悉句段。刚开始的一篇新授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对课文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从这个目标上来说,朗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清句段。
二、品读——慢慢品啊,细细读!
品读,顾名思义就是品味语言的诵读,诵读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的魅力。“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高尔基也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慢慢的去诵读,细细的去品味,并在如下几处设计诵读。
1、在文字优美处设计诵读。
如朱自清《春》中“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描写美丽而生动。这么美的文字让学生反复品读,其景、其境、其情就会慢慢流入学生的心中。
2、在意象丰富处设计诵读。
如冰心的《纸船》“纸船”的意象,泰格尔的《金色花》“林荫”“影子”的意象美丽而丰富。课堂可以围绕这些意象设计诵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
3、在情感隽永处设计诵读。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最后一节“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非常相似,但感情却已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品读这两段,读出作者情感的不同。
4、在语言晦涩处设计诵读
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此段文字,鲁迅的情感丰富,既有无限的哀痛又有辛辣的讽刺。尤其是运用反语,其语言犹如寒光闪闪的匕首,“天然带有浓烈的辛辣味,读着如吃胡椒辣子,虽涕泪喷嚏齐来,却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的轻松感觉。”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他的语言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艰涩难懂;所以,在此处我设计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一个个褒奖之词背后辛辣的讽刺。
三、吟悟——于“细微处”听“惊雷”
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有时更多的体现在对文字所刻画细节的品味感悟上。如《我的母亲》中,胡适写了大量的生活琐事细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对母亲的敬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摒弃了枯燥的分析,而提出让学生,抓住一个细节,读出作者的情感,以诵读带动分析。其中对“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句,学生读得最动情。从最初的平均用力,到后来,学生将“感谢”读得深沉凝重。我想学生已经与胡适气息相通、心灵默契了。这样的诵读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是个性化的。他们“在作品中所体验到的知识是他那颗灵魂才能体会到的,他在作品中寻求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找到的”。
四、美读——且读且享受。
1、用美读展现美。
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展现上阕之景。指导学生将对景色的感受诉诸声音,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声音的轻重展现画面,驾驭情感。
2、用美读表达情。
在学习《我的母亲》时,谈到母亲的爱,学生对这样一段话感受颇深。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但在分析时,学生又觉得言辞匮乏,捉襟见肘了。所以我趁机,让学生找出最具情感的词,在读到这些词时读重一些,读缓一些。学生找到了“从来不”“只”“就”。然后,全班试着齐读了一次,结果效果非常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么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将学生带入阅读的快乐音符中,让他们年青的活力在书声朗朗中飞扬!我们都在路上……
一、朗读——让我们的课堂“响”起来。
朗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来认识文本和熟悉文本。这也是走进文本的基础。通过朗读,落实字音,熟悉句段。刚开始的一篇新授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对课文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从这个目标上来说,朗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清句段。
二、品读——慢慢品啊,细细读!
品读,顾名思义就是品味语言的诵读,诵读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的魅力。“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高尔基也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慢慢的去诵读,细细的去品味,并在如下几处设计诵读。
1、在文字优美处设计诵读。
如朱自清《春》中“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描写美丽而生动。这么美的文字让学生反复品读,其景、其境、其情就会慢慢流入学生的心中。
2、在意象丰富处设计诵读。
如冰心的《纸船》“纸船”的意象,泰格尔的《金色花》“林荫”“影子”的意象美丽而丰富。课堂可以围绕这些意象设计诵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
3、在情感隽永处设计诵读。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最后一节“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非常相似,但感情却已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品读这两段,读出作者情感的不同。
4、在语言晦涩处设计诵读
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此段文字,鲁迅的情感丰富,既有无限的哀痛又有辛辣的讽刺。尤其是运用反语,其语言犹如寒光闪闪的匕首,“天然带有浓烈的辛辣味,读着如吃胡椒辣子,虽涕泪喷嚏齐来,却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的轻松感觉。”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他的语言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艰涩难懂;所以,在此处我设计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一个个褒奖之词背后辛辣的讽刺。
三、吟悟——于“细微处”听“惊雷”
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有时更多的体现在对文字所刻画细节的品味感悟上。如《我的母亲》中,胡适写了大量的生活琐事细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对母亲的敬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摒弃了枯燥的分析,而提出让学生,抓住一个细节,读出作者的情感,以诵读带动分析。其中对“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句,学生读得最动情。从最初的平均用力,到后来,学生将“感谢”读得深沉凝重。我想学生已经与胡适气息相通、心灵默契了。这样的诵读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是个性化的。他们“在作品中所体验到的知识是他那颗灵魂才能体会到的,他在作品中寻求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找到的”。
四、美读——且读且享受。
1、用美读展现美。
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展现上阕之景。指导学生将对景色的感受诉诸声音,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声音的轻重展现画面,驾驭情感。
2、用美读表达情。
在学习《我的母亲》时,谈到母亲的爱,学生对这样一段话感受颇深。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但在分析时,学生又觉得言辞匮乏,捉襟见肘了。所以我趁机,让学生找出最具情感的词,在读到这些词时读重一些,读缓一些。学生找到了“从来不”“只”“就”。然后,全班试着齐读了一次,结果效果非常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么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将学生带入阅读的快乐音符中,让他们年青的活力在书声朗朗中飞扬!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