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实”
【作者】 李秀娟 刘云光
【机构】 山东临沂罗庄区黄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其核心是学习最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在语文阅读课上要将品味、学习语言,品读、积累语言,读写结合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吸收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营养精华,使学生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多得,并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实践中去,并逐步形成能力。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简单地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各项训练要落“实”。
一、语言训练要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了求得某种固定答案,而是对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涵咏、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文字琢磨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与丰富,进一步感知文本中的蕴藏的人文精神。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对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词句感受到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情趣,并很快进入角色。并通过换词把“低唱”、“弹琴”换成“叫”,让学生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朱自清的《春》中“蜜蜂翁翁的闹着”这话中“闹”字好在哪里,让学生细细品味。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闹”字上联想到繁花盛开、千百蜜蜂忙碌不止的情景。“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钻”好在哪里?“像母亲手抚摸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还象什么?通过对语文的咀嚼、体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引导学生漫步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中,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仑美奂的人文气息,积淀博大的精深的文化涵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二、阅读要落“实”
语言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可分为三个层面,表象感知层——理性认识层——哲理探究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语感的三个层面,诵读可分为以下步骤:加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入语感的表象感知层。其次,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听讲并揣摩,如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处理好内容的停连、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进入语感的理性认知层。然后再通过细读、诵读、自由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感的哲理探究层。要达到语感的三个层面,熟读是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揣摩品味,才能进入佳境,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趣味,直致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学习马致远(元代戏曲家)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初读中,让学生对着几个名词组成的意象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画面,教师进一步点拨,“枯藤老树”出现在什么地方,“昏鸦”出现在什么地方,“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幅什么画面,为什么出现一匹“瘦马”?让学生反复咀嚼、涵咏、体味,再有感情的去朗读,学生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诗,只有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诗的意境韵味。第一节“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将其换成“亮”了。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然后再将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味,使学生体味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第三节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把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这些朗读的技巧与对诗的品位结合在一起,反复诵读。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扎实的培养。
因此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的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将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三、读写结合要落“实”
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构思立意、表现手法、写作技巧都是习作的典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鲁迅的《社戏》学习课文船头看戏的内容体会“我”与伙伴们看戏时语言、动作、心情的描写和戏台上演员的表演,体会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紧密结合在一起、情境交融、波澜起伏的描写。片段练习:同学们,你们去剧场看过戏吗?去影院看过电影吗?把你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你看戏时的心情、观众的反应写出来。
学习鲁迅的《社戏》讨论前四段: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文中写“三乐”与“盼社戏”之间有何联系?(前三乐为盼看戏作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平桥村最大的乐事。)作文训练:学习衬托渲染对比的写作方法作文,题目可定为《他(她)变了》。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让学生掌握:(1)景物描写层次法(2)动词连用法(3)内容过渡标志(4)情景描绘实用法(5)调动五官感受法。写一个片段,题目《我的乐园》、《留恋……》
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春天,写出眼中的春。学了台湾作家张晓凤的《敬畏生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生命的真谛。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知”,其终极点是“行”。求知的目的在于应用,为应用而阅读,为迁移而学习。要运用阅读教学所得的正向迁移,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当然语文课还应融入时代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还要创新,但更要求实,求实是求新的基础,求新是为了更好的求实。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效果,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份实实在在,将各项内容训练到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简单地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各项训练要落“实”。
一、语言训练要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了求得某种固定答案,而是对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涵咏、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文字琢磨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与丰富,进一步感知文本中的蕴藏的人文精神。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对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词句感受到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情趣,并很快进入角色。并通过换词把“低唱”、“弹琴”换成“叫”,让学生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朱自清的《春》中“蜜蜂翁翁的闹着”这话中“闹”字好在哪里,让学生细细品味。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闹”字上联想到繁花盛开、千百蜜蜂忙碌不止的情景。“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钻”好在哪里?“像母亲手抚摸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还象什么?通过对语文的咀嚼、体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引导学生漫步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中,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仑美奂的人文气息,积淀博大的精深的文化涵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二、阅读要落“实”
语言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可分为三个层面,表象感知层——理性认识层——哲理探究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语感的三个层面,诵读可分为以下步骤:加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入语感的表象感知层。其次,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听讲并揣摩,如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处理好内容的停连、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进入语感的理性认知层。然后再通过细读、诵读、自由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感的哲理探究层。要达到语感的三个层面,熟读是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揣摩品味,才能进入佳境,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趣味,直致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学习马致远(元代戏曲家)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初读中,让学生对着几个名词组成的意象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画面,教师进一步点拨,“枯藤老树”出现在什么地方,“昏鸦”出现在什么地方,“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幅什么画面,为什么出现一匹“瘦马”?让学生反复咀嚼、涵咏、体味,再有感情的去朗读,学生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诗,只有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诗的意境韵味。第一节“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将其换成“亮”了。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然后再将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味,使学生体味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第三节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把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这些朗读的技巧与对诗的品位结合在一起,反复诵读。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扎实的培养。
因此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的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将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三、读写结合要落“实”
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构思立意、表现手法、写作技巧都是习作的典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鲁迅的《社戏》学习课文船头看戏的内容体会“我”与伙伴们看戏时语言、动作、心情的描写和戏台上演员的表演,体会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紧密结合在一起、情境交融、波澜起伏的描写。片段练习:同学们,你们去剧场看过戏吗?去影院看过电影吗?把你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你看戏时的心情、观众的反应写出来。
学习鲁迅的《社戏》讨论前四段: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文中写“三乐”与“盼社戏”之间有何联系?(前三乐为盼看戏作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平桥村最大的乐事。)作文训练:学习衬托渲染对比的写作方法作文,题目可定为《他(她)变了》。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让学生掌握:(1)景物描写层次法(2)动词连用法(3)内容过渡标志(4)情景描绘实用法(5)调动五官感受法。写一个片段,题目《我的乐园》、《留恋……》
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春天,写出眼中的春。学了台湾作家张晓凤的《敬畏生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生命的真谛。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知”,其终极点是“行”。求知的目的在于应用,为应用而阅读,为迁移而学习。要运用阅读教学所得的正向迁移,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当然语文课还应融入时代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还要创新,但更要求实,求实是求新的基础,求新是为了更好的求实。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效果,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份实实在在,将各项内容训练到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