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开启学生情感之窗 促进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张凤军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转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究。本文从培养师生的良好情感、并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习动机,从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探究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却还存在一批学困生无法得到发展,据研究:大约5%-10%的在校生学习有障碍,这些学习障碍生(学困生)有权利得到平等、公平的接受教育机会和个体发展机会。
我校地处城郊,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示淡漠,没有数学学习的要求,对课堂上的提问或者课后的作业不感兴趣,课后不积极复习,作业应付或抄袭,潦草、多错。.他们一遇到老师提问题或者考试,就紧张,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被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中不少人遇到稍难的数学问题常常心慌意乱、心理失衡而轻易放弃,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他们常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二、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培养师生感情,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消除教师和学困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帮助学困生重新起飞的起点。学困生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就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要更关心和理解学困生,平时要常和他们交心,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学困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难易适度、可行性强的问题串,使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困生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可以设计一个“猜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游戏。我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内角的和。然后我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且屡试不爽。再把刚才师生共同报出的内角的度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以后,学生马上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时,我又设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用什么办法“验证”这个结果呢?教学在这种情境中展开,学困生也兴趣盎然地开动脑筋,想出种种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种方法富有趣味性,难易程度符合学困生实际,有效地激励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并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让学困生感受成功
学困生基础差,教学的起点必须以“低起点、小步子、常识化、精微化”作为教学的原则,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积极地展开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展开既要有信息,又要有悬念,有意外,有冲突,对重要的数学概念要重视其孕伏和迁移,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学困生的成功体验,改变学困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促使其恢复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同时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低一点,在知识方面作一般的了解,在技能方面要学会模仿,在自学时教师在指导上应有所倾斜,设计的问题可简单点,梯度小一点,可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
如,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只要求学困生做如公式形式的式子,如(a+2)(a-2)=a2-4,(5+3b)(5-3b)=25-9b2。而对三项式乘三项式的样子,如:(a+b-1)(a-b+1)不要求学困生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只要求他们会用多项式乘法的法则运算就行了。
3、适当合作,同伴互助 让学困生一起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的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例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 (-3x)2=6x2”,班上有1/3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5.精选练习,体验成功喜悦 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转化学困生,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首先要让学困生认真完成基础题,基础题是教材中应该掌握的双基要求,难度较低,学困生通过主观努力能够完成。其次是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稍有难度的题允许学困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使学困生适应其“现有发展区”逐步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三、结束语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的缺点、错误、坏习惯、不良行为随时会出现反复,反反复复的过程更考验着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也需要学校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动向、寻找新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我们坚信: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和正确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善待学困生,就一定能够结出丰硕果实。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却还存在一批学困生无法得到发展,据研究:大约5%-10%的在校生学习有障碍,这些学习障碍生(学困生)有权利得到平等、公平的接受教育机会和个体发展机会。
我校地处城郊,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示淡漠,没有数学学习的要求,对课堂上的提问或者课后的作业不感兴趣,课后不积极复习,作业应付或抄袭,潦草、多错。.他们一遇到老师提问题或者考试,就紧张,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被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中不少人遇到稍难的数学问题常常心慌意乱、心理失衡而轻易放弃,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他们常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二、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培养师生感情,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消除教师和学困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帮助学困生重新起飞的起点。学困生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就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要更关心和理解学困生,平时要常和他们交心,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学困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难易适度、可行性强的问题串,使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困生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可以设计一个“猜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游戏。我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内角的和。然后我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且屡试不爽。再把刚才师生共同报出的内角的度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以后,学生马上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时,我又设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用什么办法“验证”这个结果呢?教学在这种情境中展开,学困生也兴趣盎然地开动脑筋,想出种种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种方法富有趣味性,难易程度符合学困生实际,有效地激励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并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让学困生感受成功
学困生基础差,教学的起点必须以“低起点、小步子、常识化、精微化”作为教学的原则,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积极地展开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展开既要有信息,又要有悬念,有意外,有冲突,对重要的数学概念要重视其孕伏和迁移,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学困生的成功体验,改变学困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促使其恢复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同时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低一点,在知识方面作一般的了解,在技能方面要学会模仿,在自学时教师在指导上应有所倾斜,设计的问题可简单点,梯度小一点,可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
如,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只要求学困生做如公式形式的式子,如(a+2)(a-2)=a2-4,(5+3b)(5-3b)=25-9b2。而对三项式乘三项式的样子,如:(a+b-1)(a-b+1)不要求学困生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只要求他们会用多项式乘法的法则运算就行了。
3、适当合作,同伴互助 让学困生一起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的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例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 (-3x)2=6x2”,班上有1/3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5.精选练习,体验成功喜悦 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转化学困生,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首先要让学困生认真完成基础题,基础题是教材中应该掌握的双基要求,难度较低,学困生通过主观努力能够完成。其次是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稍有难度的题允许学困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使学困生适应其“现有发展区”逐步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三、结束语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的缺点、错误、坏习惯、不良行为随时会出现反复,反反复复的过程更考验着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也需要学校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动向、寻找新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我们坚信: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和正确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善待学困生,就一定能够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