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作者】 咸玉朋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感恩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都已认识到。本人主要从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探究感恩教育的实施思路,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监控,感恩教育的实施保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察恩、知恩、寻恩、体验恩、报恩”等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亲自经历到以下情形:
天天盼着自己过生日而从来不知道父母生日;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不懂得珍惜父母所给予自己的一切;从来不帮家长做家务,却埋怨父母没做好;稍不如意就对父母生气;经常向父母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因为得不到满足而顶撞,打骂父母、离家出走,甚至伤害父母的恶劣行为。
对老师辛勤的劳动认识不到;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当作耳边风;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记恨老师;抹黑板报、撕毁同学辛苦做好的手抄报、作品......这边是值日生在扫垃圾,那边却在随手扔垃圾;一边是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一边却随意抛弃食物;不懂得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回报;不愿意帮助他人,向他人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身边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他们的感恩意识淡化了,感恩的行为缺失了,变得冷漠与自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家长的溺爱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理所当然,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家长更多的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孩子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祖辈对孙辈的溺爱,致使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等问题。
原因之二:学校教育的偏颇
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分数的影响。分数直观,看的见,好量化,德育考察是隐性的,不好操作。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致使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让“育人为本”变成了“分数为本”,使得孩子也把分数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分数高,老师喜欢,家长喜欢,一切都搞定了。
原因之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专家指出:5到12岁时学生品德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正处在这个关键点上,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并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是鉴于这种现实考虑,我们提出了《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课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父母师长的付出,唤醒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懂得珍惜,懂得心存感激,懂得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感恩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孩子们在“感恩、知恩、寻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从初始就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并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为感谢印地安人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美国1789年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吆喝的多,而人们的感恩行动付出的少。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
国内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育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育人,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拓展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我国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
(1)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感恩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都已认识到。本课题主要从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探究感恩教育的实施思路,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监控,感恩教育的实施保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察恩、知恩、寻恩、体验恩、报恩”等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2.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3.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4.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五.课题的界定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探究“感恩教育”有效途径,探究施的方法思路,实施的监控与评价,以及实施保障。
1.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寻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3.途径:基本解释:方法;路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运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路径,实施到学生身上,并保障实施效果的的最大化。
六、研究目标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感恩行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2、通过研究,探索出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3、探索感恩教育的常规化评价机制。
4、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
3.保障感恩教育有效性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4.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思路:
1.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
2.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关键词: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亲自经历到以下情形:
天天盼着自己过生日而从来不知道父母生日;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不懂得珍惜父母所给予自己的一切;从来不帮家长做家务,却埋怨父母没做好;稍不如意就对父母生气;经常向父母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因为得不到满足而顶撞,打骂父母、离家出走,甚至伤害父母的恶劣行为。
对老师辛勤的劳动认识不到;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当作耳边风;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记恨老师;抹黑板报、撕毁同学辛苦做好的手抄报、作品......这边是值日生在扫垃圾,那边却在随手扔垃圾;一边是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一边却随意抛弃食物;不懂得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回报;不愿意帮助他人,向他人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身边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他们的感恩意识淡化了,感恩的行为缺失了,变得冷漠与自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家长的溺爱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理所当然,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家长更多的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孩子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祖辈对孙辈的溺爱,致使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等问题。
原因之二:学校教育的偏颇
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分数的影响。分数直观,看的见,好量化,德育考察是隐性的,不好操作。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致使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让“育人为本”变成了“分数为本”,使得孩子也把分数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分数高,老师喜欢,家长喜欢,一切都搞定了。
原因之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专家指出:5到12岁时学生品德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正处在这个关键点上,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并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是鉴于这种现实考虑,我们提出了《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课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父母师长的付出,唤醒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懂得珍惜,懂得心存感激,懂得知恩图报,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感恩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孩子们在“感恩、知恩、寻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从初始就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并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为感谢印地安人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美国1789年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吆喝的多,而人们的感恩行动付出的少。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
国内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育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育人,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拓展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我国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
(1)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感恩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都已认识到。本课题主要从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探究感恩教育的实施思路,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监控,感恩教育的实施保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协调家庭,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举行“察恩、知恩、寻恩、体验恩、报恩”等系列活动;开展感恩行为常规评价。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2.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3.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4.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五.课题的界定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探究“感恩教育”有效途径,探究施的方法思路,实施的监控与评价,以及实施保障。
1.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寻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3.途径:基本解释:方法;路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运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路径,实施到学生身上,并保障实施效果的的最大化。
六、研究目标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感恩行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2、通过研究,探索出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3、探索感恩教育的常规化评价机制。
4、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
3.保障感恩教育有效性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4.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思路:
1.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
2.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