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家访,让爱在课堂外延伸

【作者】 李建华

【机构】 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书育人,教育的实质在于“爱”。这种爱是对本职工作和教育对象——学生的爱。爱是一泓清泉,使跋涉在沙漠中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夜行中的人看到无限光明。所以,生活中不能缺少爱,教育中也不能缺少爱。有了爱,我们就能创造生活的奇迹。平时忙于教学,双休时间比较少,利用假期时间走一走,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生活环境如何、学习条件怎样,谁家有什么特殊情况。
  第一站是张梦孝同学家。他是一个有潜力有自信但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的孩子,来到他们家,他爸爸和妈妈刚从蔬菜基地回来,对老师的到来他爸爸妈妈非常地激动,连忙让座递茶。我首先向家长介绍了该同学这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然后听取了家长反映的情况:据家长反映,该生每次放假回家不愿和家长交谈,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偶尔到隔壁上上网,家庭作业倒还是很积极去做,家长说什么都答应不过好像没有听进去,看到同村孩子都是考上的一中自己定的目标也是一中,最后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一起探讨了如何对张传孝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他把升学目标定为六中,争取那种够一够才能达到的目标,家长一再表示同意老师的观点,愿意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   
  第二站是杨建龙同学家。该生在班里很懂事比较听话,学习很认真。奶奶看见老师来了,匆匆从邻居家跑来招呼我们,问起家里人,奶奶说爷爷进城做小工贴补读书费用,自己在家招呼孙子生活。谈及家里经济状况,奶奶不禁老泪纵横,原来杨建龙爸妈离婚了,后妈又给她生了两个弟弟,家里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爸爸和后妈打工挣钱又不多,为了孙儿能够读书连爷爷都出去打工了。这孩子十分节约,只要买文具的钱,从来不买零食,放假回家喜欢看书和照顾弟弟们。上次爷爷去开家长会,本可以领贫困生补贴,也许是怕透露家里穷会伤了孩子自尊,生性要强的爷爷愣是没有开口。我当即表示下次有补贴的时候尽量帮助她。奶奶说,我们都老了,只能靠学校,靠老师了……要是不家访,怎么知道有如此心酸的家庭,希望杨建龙同学能够好好读书,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此次家访活动的开展,我得到了如下的体会:  
  第一,通过本次家访,我深深的认识到学校教育有着集体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无法因材施教,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个性不能完全展现,而在家庭环境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自然的状态,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到学生家中进行交流,是一个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便捷途径和机会。
  第二,通过家访,我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在家访中,我发现,大多数家长对老师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是平时却难得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家长们的很多想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一些建议对家长知道孩子学习也很有帮助,所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加强家校联系的重要性。  
  第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奖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形成家校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