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古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者】 覃泰霖
【机构】 广西柳江县成团三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文言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
关键词:古文教学;能力;学习方法;人文情感
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了解透文言的特点,没有把握文言翻译的钥匙,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所致。鉴于此,本人有如下几点看法,也许会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
1.培养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的能力
古文教学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古文教学就很被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例如让学生比较“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句)、“腰挂白玉之环”(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腰”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如“手自笔录”。“笔”是名词作状语“用笔”,“录”正是动词。而对于其他文言常用词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包括一词多义,如“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两句中的“舍”,前者表“放弃”,后者表“房子”;一词一义,如“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都表“详细”;多词一义,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四句中的“云”“言”“语”“说”都表“说出”。此环节可以开展学习竞赛,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2.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古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古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五柳先生传》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日常积累,提出“闲静少言”四字值得推敲。认为陶渊明既不“闲静”,也不“少言”。因为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覆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有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这一问题的提出,非但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反而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五柳先生传》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纪实。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即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记载更能表现出他的风貌。
3.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初中新教材选用的古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是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古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古文也要品味人文情感,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先生的教学态度与作者的学习态度让人不解。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三点共识: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从而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第二点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生动的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写老师发怒时作者求教的情景,突出求师之难。真实再现了作者学习中的“勤且艰”,让学生深受感染。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
以上几点看法紧扣三维目标,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的文言资料,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感。
古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面对当今文言教学中的困境,我们必须以变应变,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增强能力,乃至升华自己。
关键词:古文教学;能力;学习方法;人文情感
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了解透文言的特点,没有把握文言翻译的钥匙,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所致。鉴于此,本人有如下几点看法,也许会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
1.培养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的能力
古文教学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古文教学就很被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例如让学生比较“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句)、“腰挂白玉之环”(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腰”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如“手自笔录”。“笔”是名词作状语“用笔”,“录”正是动词。而对于其他文言常用词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包括一词多义,如“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两句中的“舍”,前者表“放弃”,后者表“房子”;一词一义,如“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都表“详细”;多词一义,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四句中的“云”“言”“语”“说”都表“说出”。此环节可以开展学习竞赛,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2.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古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古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五柳先生传》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日常积累,提出“闲静少言”四字值得推敲。认为陶渊明既不“闲静”,也不“少言”。因为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覆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有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这一问题的提出,非但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反而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五柳先生传》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纪实。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即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记载更能表现出他的风貌。
3.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初中新教材选用的古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是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古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古文也要品味人文情感,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先生的教学态度与作者的学习态度让人不解。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三点共识: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从而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第二点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生动的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写老师发怒时作者求教的情景,突出求师之难。真实再现了作者学习中的“勤且艰”,让学生深受感染。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
以上几点看法紧扣三维目标,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的文言资料,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感。
古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面对当今文言教学中的困境,我们必须以变应变,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增强能力,乃至升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