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注教育细节 提高班主任艺术

【作者】 孙国兴

【机构】 甘肃省临潭县龙元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班主任在工作中如果在一些细节上挖掘教育功能,往往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我们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想方设法把小事做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能变得生动起来、美丽起来!
  所谓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往往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甚至是一场错误,而表现的却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我始终把创设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氛围作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敏锐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完善细节,寓教育于无痕,实现了班级管理的高效化!
  一、无微不至,从细节处关心学生
  爱,是对教师的核心要求。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有太阳”。因此,班主任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定能做好细节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嘘寒问暖,更应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就如何安排座次而言,刚踏上教师的岗位之时,我采用了大多数班主任通用的方法:把优等生安排在靠讲台稍近的位置,把后进生安排在稍远的位置,把最能折腾的学生安排在最边角的地方。当时还暗自得意这样的安排:眼不见,心不烦!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后来我听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建议:把后进生的位置靠前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于是,报着试试的心理,我将后进生的位置移前,效果竟然甚佳。许多学生从这样的举动中,感觉到自己与老师的心灵距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在老师的里,自己也并不是那么渺小,于是他们就能感受到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公平公正之心,所以就能渐渐接受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对于他们的关注,因此教育教学效果都颇为显著。于是,每次安排座次,我都会尽量把后进生的座次前移,并安排学习成绩良好的同学与他们成为同桌,让他们跟教师的心灵距离更近些,以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爱学生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关怀,而应在细微处给予呵护,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一种亲密而又真挚的关爱。我想:细心观察学生,亲近学生,从细微处关爱学生,总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奏出的会是更和谐、难忘的音符!
  二、赏识学生,从细节发现学生闪光点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表扬能让学生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曾教过一位叫李阳同学,纪律差,又很不爱学习,作业经常不完成,是老师严重的老大难,所以免不了经常被老师批评。但我发现他很爱劳动,只要一发现教室里或者外面有纸屑,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而那些常常被老师表扬的好学生却都视而不见。于是,我就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分析了我们班为什么会每周都能得到周冠军或周亚军的奖状,就是因为有了李阳这个幕后英雄,而我们班里的有些班干部却从来不顾及班级的荣誉,看到地上有垃圾没有主动捡起来,今后我们都应该怎么样?“和李阳一样,主动捡起来。”大家都这么说,有的同学还向李阳投去了敬佩和羡慕的眼光,我发现李阳开心极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于是我马上说:“同学们,在这一点上我们都要向李阳学习,但是李阳也应该向我们学习什么呢?”。“李阳应该向我们一样认真完成作业”。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是啊,李阳,如果你也能用你这份热心和细心对待自己的学习,那么你就是一位品学皆优的好学生了。”我跟李阳说。“老师,我会努力的。”李阳大声地说。果然,从那天起,李阳上课专心了许多,我借机给他补上落下的课,成绩迅速提高,每次考试成绩都能达到优秀等次。我们都很兴奋,虽然只是偶然,但我相信,它会激励李阳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表扬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请多给学生一点表扬吧!
  三、潜移默化,用细节感染学生
  细节管理是行动的学问。要想把班级管理好,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制定周全的计划,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上。班级管理者要把细节管理的精神贯彻到执行中,重视执行的每一个环节。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
  在养成教育中,训练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等等。都要把细节管理的精神贯彻到执行中,重视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是折射世界的一粒沙,它是手段,完美是结果;它是过程,完美是结局。班级管理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细节管理包含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积极地因素,只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于细微之处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启发,调动这些积极因素,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可遏制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从而竖起理想奋进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