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作者】 王红霞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东城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人在教学中,极为重视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品味理解诗歌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朗读。只有通过有节奏、带感情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内涵、意境,从而悟出诗歌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传授给学生朗读诗歌的方法。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一些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诗歌中每一个字的读音。学生初读诗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特别注意一些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汉子是表音、表意的文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如果读不准字音就很难理解诗句的含义。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的“带月荷锄归”一句中“荷”读hè而不能读二声,因为“荷”在这里是“扛”的意思。音读错了就无法理解本句的意思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苏轼《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的“胜”读shēng;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更著风和雨”中的“著”读zhuó等。
其次,注意停顿、重音,划分节奏。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读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卫风. 氓》中“氓之/蚩蚩,报布/贸丝”;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此外在朗读中,还要学会用内容和感情来判断韵律的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声调的时而上挑,时而下降,或短时停顿,或长时停顿;学会语速的选择,从而把握好诗句中重读、轻读、连读、缓读,如杜甫的《登高》就应重读(加着重号为重中之重)“急、高、哀,清、白、回,萧萧、滚滚、万、悲、常、百、病、独、艰难苦恨”等音节;连读“无边落本、不尽长江”(加着重号为轻中之重);缓读“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等音节。整体看,应轻而快地读前两联,沉而缓地读后两联。这样才能读出情景交融,气象恢宏,意境开阔、沉郁顿挫,格律齐整,对仗精工之美来。总之要把握诗句中音节、语调及变读,适当讲古诗的平仄押韵,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语气,感受古诗的音律美。
再次,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欢快明朗,或沉郁顿挫,或寂寞感伤,或恬淡闲适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诗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体味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悟诗的情韵。如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惆怅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感情基调是哀婉凄凉的;杜甫的《登高》的感情基调是沉郁悲哀的。同样面对雪景,不同的人的经历、感受是不同的,导致诗歌的感情基调也不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情基调是豪迈高亢的,而柳宗元的《江雪》的感情基调确是低沉孤高的。
最后,发挥想象,读出意境。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很强的概括性。要理解诗歌语言,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对诗歌有进一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借助丰富的想象,在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诵读,加以想象,才能感悟诗中蕴涵的真意。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感受、理解这一点呢?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把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
总之,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诗歌朗读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读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诗歌中每一个字的读音。学生初读诗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特别注意一些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汉子是表音、表意的文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如果读不准字音就很难理解诗句的含义。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的“带月荷锄归”一句中“荷”读hè而不能读二声,因为“荷”在这里是“扛”的意思。音读错了就无法理解本句的意思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苏轼《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的“胜”读shēng;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更著风和雨”中的“著”读zhuó等。
其次,注意停顿、重音,划分节奏。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读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卫风. 氓》中“氓之/蚩蚩,报布/贸丝”;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此外在朗读中,还要学会用内容和感情来判断韵律的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声调的时而上挑,时而下降,或短时停顿,或长时停顿;学会语速的选择,从而把握好诗句中重读、轻读、连读、缓读,如杜甫的《登高》就应重读(加着重号为重中之重)“急、高、哀,清、白、回,萧萧、滚滚、万、悲、常、百、病、独、艰难苦恨”等音节;连读“无边落本、不尽长江”(加着重号为轻中之重);缓读“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等音节。整体看,应轻而快地读前两联,沉而缓地读后两联。这样才能读出情景交融,气象恢宏,意境开阔、沉郁顿挫,格律齐整,对仗精工之美来。总之要把握诗句中音节、语调及变读,适当讲古诗的平仄押韵,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语气,感受古诗的音律美。
再次,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欢快明朗,或沉郁顿挫,或寂寞感伤,或恬淡闲适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诗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体味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悟诗的情韵。如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惆怅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感情基调是哀婉凄凉的;杜甫的《登高》的感情基调是沉郁悲哀的。同样面对雪景,不同的人的经历、感受是不同的,导致诗歌的感情基调也不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情基调是豪迈高亢的,而柳宗元的《江雪》的感情基调确是低沉孤高的。
最后,发挥想象,读出意境。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很强的概括性。要理解诗歌语言,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对诗歌有进一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借助丰富的想象,在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诵读,加以想象,才能感悟诗中蕴涵的真意。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感受、理解这一点呢?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把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
总之,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诗歌朗读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读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