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打破“描红”桎梏,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 吴 慧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传统的教学思维,这些方式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能力有着一定的矛盾。本文即是以此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关键词:描红;能力发展;创新;发散思维
“描红”是我国传统的练字方法之一,是习书者通过在印有红字的纸上反复描写形成较熟练的书写技能,是初学者的最佳训练方法。但若要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习书者还须脱离字帖,逐渐创造自己的风格。倘若一味地仿临他人字体,在“描红”阶段停滞不前,则必“死于前人书下”。高中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随着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的大幅度提升,许多初中数学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后成绩不理想甚至大幅度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依然沿用初中机械记忆的思维方法,仍然处于书法练习中的“描红”阶段,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应带领学生打破“描红”的桎梏,形成创新思维。
一、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高中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性较强的推理方法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思维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但是在高考的应试压力下,现实中的高中数学面临着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和考试多的尴尬形势,高中生学习数学往往流于表面、疲于应付,只是机械的“复制”教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久而久之,对数学的思维只剩下公式、定理这些教条的框框,对数学的热情不高,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处于事倍功半的状态。因此,这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教学模式,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策划者,营造一个自然、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自我的风采和魅力。
二、优化探究过程,鼓励标新立异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情境化,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如同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己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创新个性的隐含显现。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予适当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要打破“描红”的桎梏,创设更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理解范围的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发散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经成为目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很多内容与运动变化有关,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处理这类问题,因而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CAI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平移、旋转、对称、割补以及需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如函数中的一些问题,极限中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对数函数为例,利用几何画板作为平台,作出图像,通过鼠标拖动使值连续变化,就可直接显示出当和时函数的不同性态,从而轻松地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立足新课标,推行新课改,带领学生打破“描红”桎梏,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
关键词:描红;能力发展;创新;发散思维
“描红”是我国传统的练字方法之一,是习书者通过在印有红字的纸上反复描写形成较熟练的书写技能,是初学者的最佳训练方法。但若要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习书者还须脱离字帖,逐渐创造自己的风格。倘若一味地仿临他人字体,在“描红”阶段停滞不前,则必“死于前人书下”。高中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随着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的大幅度提升,许多初中数学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后成绩不理想甚至大幅度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依然沿用初中机械记忆的思维方法,仍然处于书法练习中的“描红”阶段,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应带领学生打破“描红”的桎梏,形成创新思维。
一、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高中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性较强的推理方法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思维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但是在高考的应试压力下,现实中的高中数学面临着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和考试多的尴尬形势,高中生学习数学往往流于表面、疲于应付,只是机械的“复制”教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久而久之,对数学的思维只剩下公式、定理这些教条的框框,对数学的热情不高,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处于事倍功半的状态。因此,这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教学模式,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策划者,营造一个自然、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自我的风采和魅力。
二、优化探究过程,鼓励标新立异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情境化,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如同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己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创新个性的隐含显现。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予适当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要打破“描红”的桎梏,创设更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理解范围的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发散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经成为目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很多内容与运动变化有关,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处理这类问题,因而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CAI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平移、旋转、对称、割补以及需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如函数中的一些问题,极限中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对数函数为例,利用几何画板作为平台,作出图像,通过鼠标拖动使值连续变化,就可直接显示出当和时函数的不同性态,从而轻松地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立足新课标,推行新课改,带领学生打破“描红”桎梏,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