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红美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经济开发区马家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谈我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最后就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
  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其次要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再次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最后使学生养成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当然在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进行一些口算训练,由于长期的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锻炼、道德情操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最后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每天进行一些口算训练,由于长期的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锻炼、道德情操也得到了提高。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首先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如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其次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五、要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学而时习之”,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在练习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训练的手段和种类要多样化,如果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训练,我相信通过反复的练习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鼓励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总之,计算是一种技能,正确、灵活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要使这种能力巩固下来并进一步提高,还须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要持之以恒。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生活就有数学,足以说明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在小学,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多年来学生的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仅一直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