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化学合作学习

【作者】 王修龙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新课程,摸索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由于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合作学习的主要提倡者美国的约翰·斯莱文教授指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并以整个小组的表现作为他们获取奖励或惩罚的标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我国学者王坦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意在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手段,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合作和竞争意识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础素养,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所提倡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一种学生小组内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竞争的共同进步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策略。
  1、转换教师角色。
  在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有的时候只是提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这种合作学习,很容易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格式化,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上的“必备的做秀”,最终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沦为合“座”学习。合作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而在合作学习中互动的核心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互动并不是盲目地交流,而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有序交流,这种交流必须带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做好教学内容的理解工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安排每节课堂的教学内容;理顺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秩序进行管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做出调整,并布置课外练习等。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做好传统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研究,设计合理的分组原则,根据教学安排做好问题的预设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咨询与管理工作。
  从表面上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艰难,课前准备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课前教师必须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来供学生进行参考,并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进行小组合作的内容,做好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而且在合作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进行充分考虑。
  2、创设合作模式
  艾丽斯和威琳指出:“合作学习模式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地相互依赖,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力。”该学习模式简单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小组设计→学习实践活动→教师监控→总结评价。
  (1)提出问题。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由教师创设情境。
  (2)小组设计。根据问题的难易划分相应的小组,承担相应的任务。
  合作学习必须拥有互助、促进、分工、交流、加工五大要素,但这些要素不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是要求教师有前期有效的指导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不经过这五大要素的流程,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既无暇估计其他人的发言,也无法判断出谁的思路严谨,谁的设想新颖,课堂气氛看似热闹,硝烟过后,痕迹全无。
  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所面对的情境有以下三种:课堂教学(包括讨论,实验等)、自主学习(包括家庭作业、准备默写等)、课外学习(包括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校本课程等)。在这三种情况中,我们应以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分工。
  3、创建时空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往往由教师控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虽然有时教师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但也仅仅局限于形式,只照顾少数尖子生,教师由于担心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往往很少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 
  4、建立管理机制。
  合作学习小组必须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小组建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构建小组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按照男女均衡、兴趣爱好相近、知识能力均衡和性格互补的原则将邻近座位的9个同学(其中两名是优等生,两名是学困生,五名是中等生)分成一组,全班分为六个小组,做到组与组之间基本平衡。再进行组内成员选举,选出较有威信、群众基础、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能力的同学当小组长,并对各组组长进行理念、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应该有着同质性,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建立合作小组管理机制,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时,实行组长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小组内互相监督,小组与小组间成员互相监督,并进行及时的反馈。
  5、开展激励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小组和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在对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可实行组内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小组取得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对那些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习态度与积极性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使全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取得很好的进展,促进了教育的进步。但在实行合作学习方式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好合作学习的指导工作,实现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