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初探
【作者】 徐雪莲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其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课堂教学中找到突破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中彩那天》一课,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得以提高。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再以《中彩那天》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1.读课外书与读报 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写手抄报;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还采取了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
2.看电视与看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还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我多次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片,之后针对所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讨论。我发现这样确实能够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培养起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小学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小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其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课堂教学中找到突破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中彩那天》一课,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得以提高。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再以《中彩那天》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1.读课外书与读报 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写手抄报;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还采取了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
2.看电视与看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还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我多次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片,之后针对所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讨论。我发现这样确实能够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培养起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小学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小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