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要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作者】 刘 妍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并补上这一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关爱他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氛围;及时评价;实践
一、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1.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因此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怀有感激之心。可以围绕“我的成长”为主题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
2.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在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求回报的义务,也没有只索取不付出的权利。要达到这一认识,就需要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家长、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尝试做一些家长与教师经常为他们做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恩情。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 悟。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班上宣读或者选出体会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
4.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给学生讲或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二、通过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1.引导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加深体验。
学生每天要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接触,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来组织学生讨论,升华其情感。
2.让学生在完成感恩作业的过程中不断体验。
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发自内心地感激。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3.让学生在亲情主题教育中深化体验。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常会遇到值得纪念的、有教育意义的节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节日都有明确的主题,教育内涵深刻,可作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点播感恩主题歌曲等。
三、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
1、引导学生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里的回报,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因此,“知恩图报”可以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我们要求学生接受教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以及得到同学、朋友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时,要热情鼓掌致谢;接受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提供了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得到朋友和他人的帮助或他人给予方便时,也要真诚道谢等等。当学生接受了“道谢也是感恩”这一理念的时候,他们便会作出更多的感恩行为。
2.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对他人的善举和恩情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一些简单的行为也是对善意的回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教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事不在多,可以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小事,如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
3.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表现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恩图报的机会。这样,学生对教师、家长的帮助能够积极地回报,他们的心理就会有一种平衡感,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感恩实践。对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回报父母的爱”教育活动,给学生以感恩回报的机会,通过给父母写信、写诗、制作礼物、为父母洗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恩、感恩,回报父母的爱。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承担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比如,主动为学校做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等等,这些既是责任感的反映也是感恩意识的具体体现。
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氛围;及时评价;实践
一、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1.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因此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怀有感激之心。可以围绕“我的成长”为主题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
2.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在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求回报的义务,也没有只索取不付出的权利。要达到这一认识,就需要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家长、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尝试做一些家长与教师经常为他们做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恩情。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 悟。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班上宣读或者选出体会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
4.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给学生讲或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二、通过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1.引导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加深体验。
学生每天要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接触,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来组织学生讨论,升华其情感。
2.让学生在完成感恩作业的过程中不断体验。
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发自内心地感激。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3.让学生在亲情主题教育中深化体验。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常会遇到值得纪念的、有教育意义的节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节日都有明确的主题,教育内涵深刻,可作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点播感恩主题歌曲等。
三、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
1、引导学生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里的回报,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因此,“知恩图报”可以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我们要求学生接受教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以及得到同学、朋友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时,要热情鼓掌致谢;接受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提供了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得到朋友和他人的帮助或他人给予方便时,也要真诚道谢等等。当学生接受了“道谢也是感恩”这一理念的时候,他们便会作出更多的感恩行为。
2.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对他人的善举和恩情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一些简单的行为也是对善意的回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教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事不在多,可以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小事,如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
3.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表现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恩图报的机会。这样,学生对教师、家长的帮助能够积极地回报,他们的心理就会有一种平衡感,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感恩实践。对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回报父母的爱”教育活动,给学生以感恩回报的机会,通过给父母写信、写诗、制作礼物、为父母洗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恩、感恩,回报父母的爱。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承担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比如,主动为学校做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等等,这些既是责任感的反映也是感恩意识的具体体现。
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