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阳光诵读策略初探
【作者】 赵凤香
【机构】 山东省郯城李庄镇沙墩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古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开展扎实有效的经典美文诵读,必须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必须以兴趣为先导,与大队部活动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借鉴他人经验,避免走弯路,但要形成校本特色;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诗文芳香中,耳濡目染,受到情感熏陶;必须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全员参与,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使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兴趣为导,诵读为本,根植课堂,贯穿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提出了五条阳光诵读策略,从学校、年级、班级、个人以及家庭五个层面拓展诵读空间,整体协作,分块实施,引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使其“读有所乐,读有所获”,切实提高诵读实效。
一、美化环境,营造氛围温馨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呢?不能强硬逼迫,只能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只有让学生成长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才能耳濡目染,亲近经典,激起诵读兴趣。因此,我校从“创设书香校园、打造书香家庭”人手,全方位地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
“书声朗朗,文墨溢香”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从优化环境做起,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在校园走廊、橱窗上粘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教室四周悬挂名言警句;校园主要通道两旁放置精心设计的文化灯箱,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格言警句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建立制度,分级落实保障读 为了使诵读从一开始就落实到位,学校及时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制度,保持学生诵读热情的持续高涨。(一)保证诵读时间(二)探索导读方法(三)建立评价制度 学校还每年评选书香家庭,以此为契机,引导家长建立家庭书架,制订亲子阅读计划,落实亲子阅读活动,达到阅读效果。
三、创设条件,推荐读物分层读 (一)构建书库“有书读”并非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说要让各个层面的孩子有适合他们自己的书阅读。为此,我们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每周有固定时间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我们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共读一本书,营造亲子阅读氛围。我们发现仅仅推荐了读物篇目是不够的,因为每次老师都要独自寻找资料,难以真正落实。即使到书店买,也很难买到供各年段学习的适当读物。于是我们就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策划自主编写经典诵读读本,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以及本地名家名篇,如骆宾王、吴晗等作品统统编写进去,形成我们学校独有的文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孩子分别阅读。这套读本选文精当,插图优美,版式编排非常活泼,是学生很好的精神食粮。
同时,为使经典诵读扎实推进,还富有个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并创造性地进行实施,例如:低年段开设“影视欣赏课”(把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大胆引进课堂)“儿童诗欣赏”“走进故事大观园”;中年段开设“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七彩园”“我与童话大王”;高年段开设“宋词的阅读与欣赏”“名著欣赏课”“网络阅读”“与作家同行”等,供学生自主个性选择。
四、植根课堂,习得方法学会读 喜欢读书只是会读书的第一个层次,有了兴趣,还要懂得读书的方法,那才是“会读书”。如果离开了语文教学,另起炉灶,不求得法,将失去其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经典诵读牢牢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一直致力于探索诵读有效模式,教会学生基本读书技巧,关注其读书过程。
(一)探索课堂诵读模式
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引中,主要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等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结合,循序渐进。探索中,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美等。拓展时,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
经典诵读,并不强求深入理解,而是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因此运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促进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方法,习得能力,再向课外拓展,或独立或合作阅读,在自然状态中运用方法,在迁移中渐渐学会读书。可谓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二)明确“三不读书”要领
所谓“三不读书”,一是“不会默读不读书”,通过默读,推敲词义,理解句子,根据读书目的选择运用精读、略读、质疑、摘抄等读书方法,抓住主旨;二是“不动脑筋不读书”,把读书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三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和动手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出精彩语句,涂抹记录下所思所感。
五、贯穿活动,体验成功促进读 (一)活动贯穿始终“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的又一具体策略。我们从“竞赛、欣赏、专题”三个角度设计活动。各分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活动,有全体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全员参与再逐级胜出的赛诗会(低年段)、经典诵读展示会(中年段)、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高年段)等。专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有专题辩论赛、好书推荐会、模拟书店和课前三分钟谈天说地。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以班队会形式开展专题活动,如“说古论今话对联”“走近李白”“能说会道大派对”等,还有“看,我家里藏书多”“寻访骆宾王”“走进中国小商品城”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隆重举行校园文化读书节,在读书节中开展“赛诗会”“美文诵读展演”等,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体验成功乐趣
学生的成长足迹需要发掘和张扬,我们让读书伴他们成长,更要让成功伴随着他们成长。因此,我们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每一次比赛,奖品是《四大名著》等优秀读物;教室板报是每个孩子展示读书成果的天地;学校校刊《窗》及网络平台是学生展示自己的窗口;班级《我们的成长故事》记录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通过实践,经典美文诵读已成了我校师生的精神大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经典美文诵读,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夯实了教师的人文底蕴,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
一、美化环境,营造氛围温馨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呢?不能强硬逼迫,只能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只有让学生成长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才能耳濡目染,亲近经典,激起诵读兴趣。因此,我校从“创设书香校园、打造书香家庭”人手,全方位地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
“书声朗朗,文墨溢香”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从优化环境做起,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在校园走廊、橱窗上粘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教室四周悬挂名言警句;校园主要通道两旁放置精心设计的文化灯箱,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格言警句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建立制度,分级落实保障读 为了使诵读从一开始就落实到位,学校及时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制度,保持学生诵读热情的持续高涨。(一)保证诵读时间(二)探索导读方法(三)建立评价制度 学校还每年评选书香家庭,以此为契机,引导家长建立家庭书架,制订亲子阅读计划,落实亲子阅读活动,达到阅读效果。
三、创设条件,推荐读物分层读 (一)构建书库“有书读”并非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说要让各个层面的孩子有适合他们自己的书阅读。为此,我们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每周有固定时间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我们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共读一本书,营造亲子阅读氛围。我们发现仅仅推荐了读物篇目是不够的,因为每次老师都要独自寻找资料,难以真正落实。即使到书店买,也很难买到供各年段学习的适当读物。于是我们就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策划自主编写经典诵读读本,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以及本地名家名篇,如骆宾王、吴晗等作品统统编写进去,形成我们学校独有的文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孩子分别阅读。这套读本选文精当,插图优美,版式编排非常活泼,是学生很好的精神食粮。
同时,为使经典诵读扎实推进,还富有个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并创造性地进行实施,例如:低年段开设“影视欣赏课”(把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大胆引进课堂)“儿童诗欣赏”“走进故事大观园”;中年段开设“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七彩园”“我与童话大王”;高年段开设“宋词的阅读与欣赏”“名著欣赏课”“网络阅读”“与作家同行”等,供学生自主个性选择。
四、植根课堂,习得方法学会读 喜欢读书只是会读书的第一个层次,有了兴趣,还要懂得读书的方法,那才是“会读书”。如果离开了语文教学,另起炉灶,不求得法,将失去其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经典诵读牢牢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一直致力于探索诵读有效模式,教会学生基本读书技巧,关注其读书过程。
(一)探索课堂诵读模式
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引中,主要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等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结合,循序渐进。探索中,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美等。拓展时,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
经典诵读,并不强求深入理解,而是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因此运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促进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方法,习得能力,再向课外拓展,或独立或合作阅读,在自然状态中运用方法,在迁移中渐渐学会读书。可谓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二)明确“三不读书”要领
所谓“三不读书”,一是“不会默读不读书”,通过默读,推敲词义,理解句子,根据读书目的选择运用精读、略读、质疑、摘抄等读书方法,抓住主旨;二是“不动脑筋不读书”,把读书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三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和动手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出精彩语句,涂抹记录下所思所感。
五、贯穿活动,体验成功促进读 (一)活动贯穿始终“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的又一具体策略。我们从“竞赛、欣赏、专题”三个角度设计活动。各分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活动,有全体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全员参与再逐级胜出的赛诗会(低年段)、经典诵读展示会(中年段)、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高年段)等。专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有专题辩论赛、好书推荐会、模拟书店和课前三分钟谈天说地。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以班队会形式开展专题活动,如“说古论今话对联”“走近李白”“能说会道大派对”等,还有“看,我家里藏书多”“寻访骆宾王”“走进中国小商品城”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隆重举行校园文化读书节,在读书节中开展“赛诗会”“美文诵读展演”等,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体验成功乐趣
学生的成长足迹需要发掘和张扬,我们让读书伴他们成长,更要让成功伴随着他们成长。因此,我们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每一次比赛,奖品是《四大名著》等优秀读物;教室板报是每个孩子展示读书成果的天地;学校校刊《窗》及网络平台是学生展示自己的窗口;班级《我们的成长故事》记录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通过实践,经典美文诵读已成了我校师生的精神大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经典美文诵读,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夯实了教师的人文底蕴,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