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之我见
【作者】 周茂菊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本人从加强计算教学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 计算内涵 方法 能力 规律 途径
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数与数量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有时也会从概率或统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地是十分有益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
(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教学要求达到:层次分明、程度合适、符合规律和科学性。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层次分明。
其次,教学要求的程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与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同时,还要按照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如手、眼、脑配合的协调性和口算与书写速度的配合等。要分清一般目标和最终目标而定。例如,1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5%以内、速度为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2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一年级下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表内乘除法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要求。教材对于大纲规定需要达到比较熟练掌握的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求;例如,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8题;两位数加、减两面三刀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6题;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在三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5题;……对于笔算的教学要求还更低一些。再次,教学要求符合规律性、科学性。
教材以最基本口算(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的教学要求为基准,其他的教学要求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计算出来的。例如,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为94%以上(即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这个标准是这样得来的:如果以口算35+47=82为例,它需要进行两步20以内口算加法得到答数。2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即平均正确率为97%以上)。按照概率统计的方法,100以内口算加法的平均正确率应该为:0.97×0.97=0.9409≈0.94,这正是教材所规定的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的标准。2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做8题,10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达到8题,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差距,这是考虑到20以内加减法口算已经相当熟练的缘故。,最基本的口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大多数水平来规定的,其他计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而确定的。计算的速度是按照不同的年级、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计算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因此,这些教学要求要合理和科学。
(二)遵循教学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科学合理的水平测试。
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情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1、教学要落实到位,任务具体明确,过程循序渐进,节节过关;2、强化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4、让知识有用、有趣,学以致用;5、重视技能、技法、技巧的灵活运用;6、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出现问题即时对症下药,为各年级段设计指标要求,细化、量化管理考核;7、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的手段上强化能力的培养。8、每学期,要做到:培训常规化、测试经常化、目标明确化,做到计算人人过关、人人会算、人人能算、人人快算,达到:快、准、精。9、教师教学过程重视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三)具体措施及方法。
1、上好新授课,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数学 计算内涵 方法 能力 规律 途径
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数与数量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有时也会从概率或统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地是十分有益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
(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教学要求达到:层次分明、程度合适、符合规律和科学性。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层次分明。
其次,教学要求的程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与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同时,还要按照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如手、眼、脑配合的协调性和口算与书写速度的配合等。要分清一般目标和最终目标而定。例如,1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5%以内、速度为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2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一年级下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表内乘除法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要求。教材对于大纲规定需要达到比较熟练掌握的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求;例如,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8题;两位数加、减两面三刀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6题;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在三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5题;……对于笔算的教学要求还更低一些。再次,教学要求符合规律性、科学性。
教材以最基本口算(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的教学要求为基准,其他的教学要求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计算出来的。例如,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为94%以上(即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这个标准是这样得来的:如果以口算35+47=82为例,它需要进行两步20以内口算加法得到答数。2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即平均正确率为97%以上)。按照概率统计的方法,100以内口算加法的平均正确率应该为:0.97×0.97=0.9409≈0.94,这正是教材所规定的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的标准。2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做8题,10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达到8题,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差距,这是考虑到20以内加减法口算已经相当熟练的缘故。,最基本的口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大多数水平来规定的,其他计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而确定的。计算的速度是按照不同的年级、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计算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因此,这些教学要求要合理和科学。
(二)遵循教学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科学合理的水平测试。
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情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1、教学要落实到位,任务具体明确,过程循序渐进,节节过关;2、强化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4、让知识有用、有趣,学以致用;5、重视技能、技法、技巧的灵活运用;6、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出现问题即时对症下药,为各年级段设计指标要求,细化、量化管理考核;7、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的手段上强化能力的培养。8、每学期,要做到:培训常规化、测试经常化、目标明确化,做到计算人人过关、人人会算、人人能算、人人快算,达到:快、准、精。9、教师教学过程重视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三)具体措施及方法。
1、上好新授课,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