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李怀明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开放教学的观念,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努力创造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开放教学的观念,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努力创造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要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起来,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自主的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亲切,语言有感染力,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时,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定学习计划。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传统的接受学习,学生是不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因为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在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一是制定哪些学习计划,常见的如每单元的学习计划,期中期末复习的计划,包括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措施、完成情况、自我总结评价等。计划制定好后,教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并发动家长一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计划。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会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想一些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就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学生有疑问才能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老师可以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的心理,使学生由被动者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
积极动手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发现获得新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到自主学习得到了知识,使学生得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自我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外延,数学课程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习惯,要培养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利用学习资源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利用电脑网络这一“地球人”共享资源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经常带学生进电脑房,登陆有益的学习网站,教会学生“网上冲浪”的本领。有条件的,教师还可自己或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些专题的学习网页,让学生共享。
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为学生创造操作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多让学生合作讨论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既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又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提高。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除传统的与音乐学科(唱一唱)、美术学科(画一画)等整合外,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电脑房上的数学网络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如果说活动和竞赛中学生是主角、是演员的话,那教师就要积极担当好“制片人”的角色。
完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教师检测反馈,学生当堂消化。在学生经过系统的有一定量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各种不同层次数学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反馈新知的掌握情况,以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新知,了解新知的掌握程度;以综合练习发展新知、培养能力,反馈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时纠正,当堂消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分层,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求异思维,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关达标检测题,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新知,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及时从教师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动态,进行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开放教学的观念,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努力创造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要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起来,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自主的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亲切,语言有感染力,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时,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定学习计划。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传统的接受学习,学生是不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因为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在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一是制定哪些学习计划,常见的如每单元的学习计划,期中期末复习的计划,包括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措施、完成情况、自我总结评价等。计划制定好后,教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并发动家长一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计划。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会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想一些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就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学生有疑问才能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老师可以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的心理,使学生由被动者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
积极动手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发现获得新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到自主学习得到了知识,使学生得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自我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外延,数学课程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习惯,要培养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利用学习资源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利用电脑网络这一“地球人”共享资源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经常带学生进电脑房,登陆有益的学习网站,教会学生“网上冲浪”的本领。有条件的,教师还可自己或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些专题的学习网页,让学生共享。
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为学生创造操作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多让学生合作讨论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既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又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提高。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除传统的与音乐学科(唱一唱)、美术学科(画一画)等整合外,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电脑房上的数学网络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如果说活动和竞赛中学生是主角、是演员的话,那教师就要积极担当好“制片人”的角色。
完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教师检测反馈,学生当堂消化。在学生经过系统的有一定量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各种不同层次数学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反馈新知的掌握情况,以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新知,了解新知的掌握程度;以综合练习发展新知、培养能力,反馈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时纠正,当堂消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分层,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求异思维,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关达标检测题,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新知,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及时从教师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动态,进行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