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高三复习指导的策略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三复习,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而且更要注重学法。教师会教,不如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遵循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如虎添翼,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复习 指导 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高考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要在高三这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离开教师的指导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加强学法研究,强化复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复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一、在复习进度上应与教师基本保持一致
实践表明,学生在自我复习进度上与教师基本保持一致时往往会取得更为理想的复习效果。如果学生在课后自我复习进度上过于超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类似于脱离教师指导的自学,难以解决更多问题,弄不清重难点,理不清主干知识间的关联性,会严重浪费很多宝贵的复习时间;相反,过于滞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在脑海中变得模糊不清,自我复习难见成效。
大多数学生深知教师指导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紧跟教师的复习进度,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复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趁热打铁,因而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教材主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成绩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但少数学生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于超前。极少数基础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采取“单边主义”做法,搞单干,置教师的复习指导于不顾,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和预设行事,从而将自己的计划与教师的复习计划变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二是过于滞后。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消极地对待复习,以至于课后的自我复习远远落后于教师的复习进度。复习实践表明,过于超前或者滞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自我复习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为克服学生在复习进度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使他们都能够有所收获,在复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复习的自我效能感。为此,教师应鼓励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度地超前复习,适当地拓宽加深,敢于挑战,勇于超越自己和他人,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这样做既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在自我复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在教师复习时针对性地解决,从而较好地清除复习征途中遇到的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对于学困生,教师在给予更多的鼓励、信任和帮助的同时,应在自我复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及课后训练量等方面适当地降低要求,更好地符合他们的实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复习能够有所收获;相反,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进步,甚至导致破罐破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复习进度上要与教师保持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在教师复习后通过及时有效的自我复习,巩固、消化和吸收教师所复习的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二、在遵循学习规律过程中保持良好习惯
学生在复习进度上与教师保持基本一致的同时,应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养成预习—听课—复习—训练—总结的复习习惯。从系统优化角度上讲学生只有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零打碎敲,随意颠倒复习顺序,都会影响到复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序地做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高效听课的先决条件。没有预习的听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听课效率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或不知道如何有效预习而放弃预习,这样导致学习认真的学生有可能什么都听,但真正掌握的东西并不多。高三复习同样需要预习,以便合理分配听课的注意力,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为此,教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方法指导,逐步提高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高效听课的策略。听好课是高效复习的关键。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不时地以最快的速度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记点东西,但有些学生如同听说书一般,貌似如醉如痴一动不动地听着,实则听到的特别是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还有些学生不停地忙于记录,他们充当着法院里书记员的角色,却没有听到教师如何分析怎样讲解。这两种听课方式都会导致听课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掌握高效听课的策略与方法,妥善处理听课与记录的关系。
遵循先复习后训练的顺序。充足的知识储备是有效训练和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学生忽视了课后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忙于做题,学生由于没有课后的及时复习,许多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理解掌握,虽然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难以达到形成技能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分析课后及时复习对提高训练实效和学习能力的意义,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先复习后训练的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阶段性反思和总结。经验表明,谁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反思得越全面越深刻,改进得越多,谁就能在复习的征途中行走得越远,收获也就越大。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阶段性反思总结的习惯,重复着“昨天的足迹”,因而在复习策略和方法上没有任何改进。这样的自我复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即对前一个阶段的复习策略、方法、态度、情感和学习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找出问题,寻求应对之策。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下个阶段复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进行策略与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获取知识、高效听课、高效复习和自我反思总结的策略与方法等,并自觉地遵循学习规律,严格按照复习程序有序地进行复习,养成并保持着良好的复习习惯,则能够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三、在巩固知识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知识的巩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考成功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夯实基础,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是高考制胜的“法宝”、“利器”和“秘诀”,更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条件。知识生发能力,但离开了知识的巩固,也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学生在重视教材(下转第92页)(上接第14页)基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及其联系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复习应以教材主干知识及其联系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为此教师应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特别要重视训练对能力培养的价值。裴斯泰洛奇指出:“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但在实际训练中,很多学生终日忙于做题,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进行的是没有知识巩固的训练、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没有思考的训练、缺乏反思与改进的训练等等。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科学指导,提出具体要求:
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同样的道理,学生总成绩能否提高不是取决于优势科目,而是取决于劣势科目的成绩能否提高,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劣势科目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做好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为成绩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训练的选择性。经验表明,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合于训练,也不是所有的训练都有助于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因此学生不宜搞“题海战术”,而应选择部分高质量的题目进行训练,通过训练掌握题型特点、分析问题的思路、解题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学生应避免为训练而训练的不良做法,注重训练的深度和效度。为此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要重视典型题目、经典性题目的深度分析与多角度的思考,做到“一题多解”,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尽可能地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归类,实现“多题一解”,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本质,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二要重视做错了的题目再训练。做错了的题目是重要的复习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为此,学生应准备纠错本,将原本不该出错但事实上做错了的题目集中起来,每隔一段时间训练一次,直至熟练掌握。
所有的训练都应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凡是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都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反,对知识巩固和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题目最好不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
高三复习,教师只有加强学法研究,给学生复习以切实的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和遵循学习规律,保持良好的复习习惯,并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将知识的巩固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为高考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复习 指导 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高考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要在高三这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离开教师的指导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加强学法研究,强化复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复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一、在复习进度上应与教师基本保持一致
实践表明,学生在自我复习进度上与教师基本保持一致时往往会取得更为理想的复习效果。如果学生在课后自我复习进度上过于超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类似于脱离教师指导的自学,难以解决更多问题,弄不清重难点,理不清主干知识间的关联性,会严重浪费很多宝贵的复习时间;相反,过于滞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在脑海中变得模糊不清,自我复习难见成效。
大多数学生深知教师指导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紧跟教师的复习进度,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复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趁热打铁,因而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教材主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成绩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但少数学生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于超前。极少数基础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采取“单边主义”做法,搞单干,置教师的复习指导于不顾,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和预设行事,从而将自己的计划与教师的复习计划变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二是过于滞后。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消极地对待复习,以至于课后的自我复习远远落后于教师的复习进度。复习实践表明,过于超前或者滞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自我复习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为克服学生在复习进度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使他们都能够有所收获,在复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复习的自我效能感。为此,教师应鼓励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度地超前复习,适当地拓宽加深,敢于挑战,勇于超越自己和他人,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这样做既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在自我复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在教师复习时针对性地解决,从而较好地清除复习征途中遇到的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对于学困生,教师在给予更多的鼓励、信任和帮助的同时,应在自我复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及课后训练量等方面适当地降低要求,更好地符合他们的实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复习能够有所收获;相反,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进步,甚至导致破罐破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复习进度上要与教师保持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在教师复习后通过及时有效的自我复习,巩固、消化和吸收教师所复习的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二、在遵循学习规律过程中保持良好习惯
学生在复习进度上与教师保持基本一致的同时,应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养成预习—听课—复习—训练—总结的复习习惯。从系统优化角度上讲学生只有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零打碎敲,随意颠倒复习顺序,都会影响到复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序地做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高效听课的先决条件。没有预习的听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听课效率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或不知道如何有效预习而放弃预习,这样导致学习认真的学生有可能什么都听,但真正掌握的东西并不多。高三复习同样需要预习,以便合理分配听课的注意力,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为此,教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方法指导,逐步提高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高效听课的策略。听好课是高效复习的关键。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不时地以最快的速度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记点东西,但有些学生如同听说书一般,貌似如醉如痴一动不动地听着,实则听到的特别是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还有些学生不停地忙于记录,他们充当着法院里书记员的角色,却没有听到教师如何分析怎样讲解。这两种听课方式都会导致听课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掌握高效听课的策略与方法,妥善处理听课与记录的关系。
遵循先复习后训练的顺序。充足的知识储备是有效训练和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学生忽视了课后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忙于做题,学生由于没有课后的及时复习,许多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理解掌握,虽然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难以达到形成技能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分析课后及时复习对提高训练实效和学习能力的意义,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先复习后训练的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阶段性反思和总结。经验表明,谁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反思得越全面越深刻,改进得越多,谁就能在复习的征途中行走得越远,收获也就越大。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阶段性反思总结的习惯,重复着“昨天的足迹”,因而在复习策略和方法上没有任何改进。这样的自我复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即对前一个阶段的复习策略、方法、态度、情感和学习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找出问题,寻求应对之策。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下个阶段复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进行策略与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获取知识、高效听课、高效复习和自我反思总结的策略与方法等,并自觉地遵循学习规律,严格按照复习程序有序地进行复习,养成并保持着良好的复习习惯,则能够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
三、在巩固知识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知识的巩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考成功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夯实基础,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是高考制胜的“法宝”、“利器”和“秘诀”,更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条件。知识生发能力,但离开了知识的巩固,也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学生在重视教材(下转第92页)(上接第14页)基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及其联系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复习应以教材主干知识及其联系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为此教师应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特别要重视训练对能力培养的价值。裴斯泰洛奇指出:“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但在实际训练中,很多学生终日忙于做题,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进行的是没有知识巩固的训练、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没有思考的训练、缺乏反思与改进的训练等等。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科学指导,提出具体要求:
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同样的道理,学生总成绩能否提高不是取决于优势科目,而是取决于劣势科目的成绩能否提高,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劣势科目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做好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为成绩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训练的选择性。经验表明,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合于训练,也不是所有的训练都有助于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因此学生不宜搞“题海战术”,而应选择部分高质量的题目进行训练,通过训练掌握题型特点、分析问题的思路、解题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学生应避免为训练而训练的不良做法,注重训练的深度和效度。为此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要重视典型题目、经典性题目的深度分析与多角度的思考,做到“一题多解”,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尽可能地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归类,实现“多题一解”,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本质,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二要重视做错了的题目再训练。做错了的题目是重要的复习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为此,学生应准备纠错本,将原本不该出错但事实上做错了的题目集中起来,每隔一段时间训练一次,直至熟练掌握。
所有的训练都应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凡是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都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反,对知识巩固和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题目最好不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
高三复习,教师只有加强学法研究,给学生复习以切实的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和遵循学习规律,保持良好的复习习惯,并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将知识的巩固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为高考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