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春风细雨润心田——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作者】 黄桂珍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爱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奉献,而更好的奉献,就必须把心放下去。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多一点爱心,呵护学生;多一点耐心,疏导学生;多一点信心,鼓励学生。只要尽心尽力、持之以恒,师爱的种子一旦播入学生心田,就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爱心 耐心 信心
教育家程金吾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应当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爱。对学生的爱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奉献,而更好的奉献,就必须把心放下去。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有了这些,就没有解不开的“结”、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溶不化的“冰”。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诗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两句诗在教育学生、促使进取的过程中对我的启发和帮助。
一、多一点爱心,呵护学生
“爱心”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天平。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只要相信再差的学生也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无非是消极落后的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他们也有积极的因素。
如:班中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可父亲经常彻夜不归,别说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连一日三餐都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经常饱一顿,饥一顿,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习马虎,作业拖拉,父亲经常打骂凌辱。当我知道这些情况后,主动与家长联系,指出这样做的弊端,父亲也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做法。在学校里,老师关心他爱护他,经常问寒问暖给他以家中得不到的温暖,填补其感情的空白。在爱心的施行中,一个小小的表扬,足以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生活细节的叮嘱也常常让他倍感温暖,这位学生在老师爱的雨露滋润下,一天天的成长,成绩也在不知不觉的提高,现在已成为班中的班干部。因此,只有精心培养,才能使枝叶茁壮并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然而,爱心不只是用在嘴上,还应在教师的行动中。比如:大雨中,一位学生因为没带伞而回不了家,教师把自己的伞借给这位学生。这都是爱心的具体表现。
二、多一点耐心,疏导学生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优生少生使全社会小孩都较少,独生子女家庭已遍布城乡。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所以现在的少年儿童由于受长辈们的宠爱,变得特别娇气,依赖心理日益严重:学习上不肯下功夫,习惯对答案,甚至抄袭作弊,蒙混骗分;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要别人伺候。事事处处总盼望别人的照顾和帮助,一旦离开保护伞就无所适从,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更是灰心丧气等。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有耐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的放矢地做大量细致的疏导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我班就有这样一个男孩子,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作业又经常不做,考试的试卷简直是没法批改。我曾一度找他母亲做工作,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才了解到,他是家里三代的一根独苗,他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和奶奶都很疼爱他,在家他说了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管不了他。针对这种情况,我深思了很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放学后,都为他补课,当他成绩有了进步时,还教他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家人做家务。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提高了很多,并且还会主动做家务。
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学习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生活上,多给他们参与、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争着做”的观念和习惯。
三、多一点信心,鼓励学生
自信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是儿童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具有良好自信心的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体验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学习初步的控制自我情感的方法;知道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干成许多事,对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和满足;他们有理想,有安全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信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
如:我发现班中有一个女孩子,她胆子小,性格内向,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由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使其性格更加孤僻甚至很自卑。当同学们课间或活动课在一起快乐地游戏时,她却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发呆。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与她交朋友,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经常对她说“在老师心里,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你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她听了,眼里流露出喜悦的神情。上课时,我用目光鼓励她,向她提一些能够回答的问题,一旦答对,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我还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能力的作业,当她交上来,我就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像“有进步”“你真棒”等。此外,我还与她的家长联系,希望家长也给她一些鼓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上课时,她能大胆地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同时,其它方面也有了变化,她再也不是一名观众,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玩耍,脸上经常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因此,教师应以肯定与鼓励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信任他们,采取少批评、多鼓励,少教训、多建议的方法。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如: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一定行的,只要你勇敢地去尝试,就一定会成功。”“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我知道你有信心,我会永远支持你”让孩子的心中获得强大动力,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克服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其次,还可以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智力竞赛等,让儿童在竞赛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每次活动后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评价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儿童渗透“困难并不可怕,你努力,就能战胜它”的观点。长期坚持,儿童就会形成战胜困难的信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力、持之以恒,师爱的种子一旦播入学生心田,就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爱心 耐心 信心
教育家程金吾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应当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爱。对学生的爱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奉献,而更好的奉献,就必须把心放下去。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有了这些,就没有解不开的“结”、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溶不化的“冰”。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诗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两句诗在教育学生、促使进取的过程中对我的启发和帮助。
一、多一点爱心,呵护学生
“爱心”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天平。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只要相信再差的学生也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无非是消极落后的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他们也有积极的因素。
如:班中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可父亲经常彻夜不归,别说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连一日三餐都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经常饱一顿,饥一顿,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习马虎,作业拖拉,父亲经常打骂凌辱。当我知道这些情况后,主动与家长联系,指出这样做的弊端,父亲也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做法。在学校里,老师关心他爱护他,经常问寒问暖给他以家中得不到的温暖,填补其感情的空白。在爱心的施行中,一个小小的表扬,足以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生活细节的叮嘱也常常让他倍感温暖,这位学生在老师爱的雨露滋润下,一天天的成长,成绩也在不知不觉的提高,现在已成为班中的班干部。因此,只有精心培养,才能使枝叶茁壮并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然而,爱心不只是用在嘴上,还应在教师的行动中。比如:大雨中,一位学生因为没带伞而回不了家,教师把自己的伞借给这位学生。这都是爱心的具体表现。
二、多一点耐心,疏导学生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优生少生使全社会小孩都较少,独生子女家庭已遍布城乡。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所以现在的少年儿童由于受长辈们的宠爱,变得特别娇气,依赖心理日益严重:学习上不肯下功夫,习惯对答案,甚至抄袭作弊,蒙混骗分;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要别人伺候。事事处处总盼望别人的照顾和帮助,一旦离开保护伞就无所适从,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更是灰心丧气等。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有耐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的放矢地做大量细致的疏导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我班就有这样一个男孩子,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作业又经常不做,考试的试卷简直是没法批改。我曾一度找他母亲做工作,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才了解到,他是家里三代的一根独苗,他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和奶奶都很疼爱他,在家他说了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管不了他。针对这种情况,我深思了很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放学后,都为他补课,当他成绩有了进步时,还教他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家人做家务。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提高了很多,并且还会主动做家务。
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学习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生活上,多给他们参与、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争着做”的观念和习惯。
三、多一点信心,鼓励学生
自信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是儿童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具有良好自信心的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体验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学习初步的控制自我情感的方法;知道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干成许多事,对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和满足;他们有理想,有安全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信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
如:我发现班中有一个女孩子,她胆子小,性格内向,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由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使其性格更加孤僻甚至很自卑。当同学们课间或活动课在一起快乐地游戏时,她却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发呆。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与她交朋友,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经常对她说“在老师心里,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你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她听了,眼里流露出喜悦的神情。上课时,我用目光鼓励她,向她提一些能够回答的问题,一旦答对,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我还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能力的作业,当她交上来,我就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像“有进步”“你真棒”等。此外,我还与她的家长联系,希望家长也给她一些鼓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上课时,她能大胆地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同时,其它方面也有了变化,她再也不是一名观众,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玩耍,脸上经常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因此,教师应以肯定与鼓励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信任他们,采取少批评、多鼓励,少教训、多建议的方法。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如: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一定行的,只要你勇敢地去尝试,就一定会成功。”“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我知道你有信心,我会永远支持你”让孩子的心中获得强大动力,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克服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其次,还可以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智力竞赛等,让儿童在竞赛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每次活动后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评价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儿童渗透“困难并不可怕,你努力,就能战胜它”的观点。长期坚持,儿童就会形成战胜困难的信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力、持之以恒,师爱的种子一旦播入学生心田,就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