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教学探讨

【作者】 赵金陵

【机构】 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行初中“九·义”物理教材中,实验教学的比例大为增加。可以预计,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应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改善及教学观念的更新,物理教学将更趋现代化、现实化、社会化。由教室走向实验室、由学校走向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创新意识,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今后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学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将更加显示其重要性。因此,研究物理学生分组实验课的效用,也将是物理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物理学生实验课教学中,可具体演化为:步式实验、开放式实验、探索式实验的教学模式。
  以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2013年版)第十四章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学生实验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同步式实验: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师生同步进行的实验(学生学做实验)。它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能识别器材和知道如何使用,掌握实验规则及方法,并懂得有关概念。该实验中,如旧知识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及作用的复习,连接电路的方法(画好电路图,按图摆好元件后顺次连接)和注意事项(为防连错损伤元件,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连好后应检查有无错误等),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和概念的引入,教师边讲、师生边做实验同步完成。
  开放式实验:是在教师提出要求和辅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实验(学生会做实验)。它包含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实验技能的检验及有关规律的验证。
  本实验中,对串联电路开关控制电路的作用(见图1),实验前学生总认为开关S1能控制灯L1和L2,开关S2只能控制灯L2,开关S3就不能控制灯L1、L2了。到底如何,由学生自己实验后得到结论。然后再让学生用实验研究并联电路里干路开关S和支路开关S1、S2控制电路的作用(见图2)。这里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和电学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探索式实验:是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和在教师的引导、配合下进行的具有创新意识且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探究性实验(应用实验探讨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可信度差的物理问题,如实际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遇见的和有些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象多个用电器串联、并联的情况如何;串联电路中的部分电路短路、电源短路(如家庭电路是并联,有一盏灯短路时为何其它灯都不亮,还要烧断熔断器里的保险丝),学生因电阻和欧姆定律还未学,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混联电路,少见而较难懂;家用电器内部电路连接的情况又怎样等。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设计一些有关的电路,再应用实验去予以探究并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为节省时间,一个或两个、三个实验小组负责探讨一个新课题,然后对各自探究的新课题相互交流评估。由于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活知识”,比仅是教师的讲解收效更大。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由“学会”变为“会学”是大有益处的。    
  每节学生实验课可参照此模式进行教学。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2013年版)第十六章第三节“测量电功率”的学生实验课,按下列步骤进行。
  实验原理,电路连接的示范→测等于、低于、高于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若电压表只能选用0~3V的量程,要测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怎样测?又若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再另给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如何测一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测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串联、并联时各个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观察各灯泡的亮度等。对应的教学模式同样是:同步式实验→开放式实验→探索式实验。
  教学中应注意视其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前例中,因学生初次涉及电学实验,就应侧重于同步式实验;后例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因学生已多次做过电学实验,故应侧重于开放式和探索式实验。另外,学生制作科技小作品和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属于探索式实验的范畴。其它就不逐一赘述了,自己因情而定。
  按此模式教学,一是注重了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二是遵循了初中学生理解问题多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予以延伸的认识规律;三是注意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应用实验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当然,探索式实验还是应以学有余力的学生为“龙头”);五是符合现代教学的趋势,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以上所述,仅供商榷。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