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作者】 王 文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团结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厚,甚至厌读、怕读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往往把 “突破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细节问题放在了课堂的重点定位,而缺少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引导学生的意识,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的现象。英语阅读课中采用设计新颖、到位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阅读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些现象。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置;有效性
  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它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启动器,也是教师籍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以提高阅读课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一、设置有效读前问题
  阅读前的问题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找出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契合点,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接受文本,对文本产生一种向往感,也就是带着学生走向文本。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写到:“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的人正是他们自己。”因此课堂问题要更多的设计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内容,用问题激活他们的知识经验。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问题设置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有强烈的欲望继续阅读,同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或有说可说的问题,围绕课文内容对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
  案例1:新课程标准英语八年级下第5模块的话题是problems,在第二单元阅读文阅读前,为了引出if you have some problems, you can ask someone for advice,从而开始进入文章的阅读,笔者安排了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some problems?的四人一组的讨论,由于集合了集体的智慧,在小组汇报中,笔者得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I will talk with my parents or friends, I will ask for help, I will go online to find out how to do it , I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the help of others…然后,笔者则呈现了We can also ask someone for advice, 引出让学生通读全文回答What is Steve’s problem, what is Diana’s advice?的选择题,即课本Activity1.
  二、读中问题的设置
  阅读中的问题设计应该让学生有信心读下去。所以要尽早的让学生融入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例如在一节内容关于英语学习的阅读课中,我设计的针对第一段落的问题:1. Do you have the same feeling as her?2.What does Wei Fen think of her English class now? 通过读第一段,学生就能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老师的设问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让他感到原来课本里也有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经历,这时候的学生心理有了稍许的认同感。
  如果遇到一段篇幅长,句式复杂,生词量也大的段落,问题设置就要跨度小,给学生布上和缓的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去。这时如果用表格的形式,就能起到很好的支架作用,使得阅读进展顺利。
  读中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已有的学识水平、生活经验,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问题难度大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怠倦。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和剪切教材,鲁教版的每一篇阅读材料中都有设计好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依赖于课文所提供的问题,它们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知识水平或能力发展需要,而应该把它们当做我们教学的参考。 
  三、读后问题的设置
  阅读后的问题可以在读中问题的基础上设计跨度稍微大一些,或者说适当综合、拓展延伸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学生的自身、学生的思想、意愿等。中国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远远高于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如果我们的问题仅仅迁就他们的英语水平,必然低于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对于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允许学生适当使用汉语来表达,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整体来规划每一篇短文的读后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同时读后任务和作业的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如果长期采取一种方式学生是会感到厌倦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语言教学专家王蔷认为,阅读后的任务和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讨论问题,复述课文,角色扮演,填空,写作这几种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去运用。
  最后,问题的设置还要遵循一个原则:英语阅读课中的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仅关系到知识与信息,更要关系到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因此问题会更有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精心设计若干“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尽量贴近文中新的语言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思考与实践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师恰当的提问多了,硬性的说教就会自然减少。要以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自信心为目标,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方亚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钟毅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探讨:《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