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王丽坤
【机构】 江西省余干县黄埠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学习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的进行学习。
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和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
二、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学生便能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品质。为了巩固完全平方公式,教师可设置一个分糖场景: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第一天,有a个孩子去了老人家,来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的平方块糖;第二天,有b个孩子去了老人家,来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b的平方块糖;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b)的平方块糖。这样学习便能轻松地巩固难以掌握的完全平方公式。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诀。此时,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注意
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教师此时问学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5、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有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和数学史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之父”韦大、“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教材,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图文并茂,以其新颖、趣味性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设计《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借助多媒体用屏幕显示打台球的镜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换击球方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直观、形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因此产生继续研究的迫切愿望,激起学习的兴趣。以此引入课题,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让两个三角形运动到同一位置达到重合,来说明两三角形全等,这样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参与到数学研究中去
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数学活动、操作的平台,增强研究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正方体的切截实验,从实践中总结出截面的形状,这样可使问题不再抽象,变得更具体、明了,而且记忆牢固。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学习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的进行学习。
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和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
二、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学生便能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品质。为了巩固完全平方公式,教师可设置一个分糖场景: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第一天,有a个孩子去了老人家,来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的平方块糖;第二天,有b个孩子去了老人家,来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b的平方块糖;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a+b)的平方块糖。这样学习便能轻松地巩固难以掌握的完全平方公式。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诀。此时,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注意
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教师此时问学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5、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有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和数学史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之父”韦大、“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教材,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图文并茂,以其新颖、趣味性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设计《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借助多媒体用屏幕显示打台球的镜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换击球方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直观、形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因此产生继续研究的迫切愿望,激起学习的兴趣。以此引入课题,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让两个三角形运动到同一位置达到重合,来说明两三角形全等,这样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参与到数学研究中去
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数学活动、操作的平台,增强研究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正方体的切截实验,从实践中总结出截面的形状,这样可使问题不再抽象,变得更具体、明了,而且记忆牢固。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