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杨 颖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使信息技术与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呈现方式是课件。课件也是一种“教材”,当然也要符合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实效性原则。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软硬件,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反而会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会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
  对教学资源的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有: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学中可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要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现在的小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自私心理和唯我心里想当严重,而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淡薄。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交流很少,无法纠正他们的心理和心态,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任务合作化,学生必须学会在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发布信息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这样信息材料才能更丰富,说明问题才会更深刻,才能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组和组就会有信息的交流,而组内各成员的交流则更频繁、密切。各成员只有精诚团结、各尽其责,才能使本组的问题解决的更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交流,交流中逐渐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尤其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更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更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