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作者】 吴晓琴

【机构】 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锦绣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在我校的热点话题就是“本色课堂”。那究竟什么是“本色课堂”从字义上理解,我认为“本色课堂”就是原来的、扎实有效的课堂,我们所说的有效性,它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我校提出:追求本色课堂,返朴归真,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同时我认识到: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并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结合我校提出的“本色课堂”我认真反思了我的教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对本色课堂的认识。
  教师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只掌握知识的层面,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能灵活运用,逐渐造成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才能使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我们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从中体验并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哪怕简短的一两句话也行,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来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第二天再和大家交流。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同学相互交流,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她买洗衣粉用去12元,买苹果用去18元,买肉用去23元,共用人民币53元。有的说我发现我爸爸的手机号码:13625056698,这个号码的后六位是他存折的密码。还有的说我在超市发现商品都是分类摆放,这样既整齐又便于我们找和拿真是一举两得……。学生的踊跃发言,这样既便于学生对信息的交流,又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因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生学习“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上有一副图画,呈现各种学习用品和玩具的价格。让学生仔细观察,阿姨说“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要花多少元?我启发学生:“要算5辆小汽车多少钱,必须先算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要算5辆小汽车多少钱,必须先算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问一人答,这时学生都积极思考,有的说:“一个篮球的价钱是铅笔盒的几倍?”夏雨欣说:“买3个布娃娃的钱可以买几个小熊?”4个闹钟的价钱相当于几个地球仪的钱?……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其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这样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三、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我们不光让孩子从数学角度去观察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孩子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孩子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一位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了一道题: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好利安超市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10元钱的雪莲王烟,妈妈花5元钱买了一袋花生,我买了一本词典和两本书,一共用了45元钱。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和的几倍?他列式为:45÷(10+5),计算结果等于3。这个孩子做出这样的结果使我心中受到触动,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话要补充的?”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用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应该向他爸爸妈妈学习”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这些话不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这时,学生很快回答:“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好看。”我适时引导学生:“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析这个问题呢?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最后回答说:“因为同圆的直径都相等,翻起圆形的盖子时,它不会掉下去,所以这个盖子是圆的。”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表现了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感悟生活。
  所谓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人类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是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诸般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是产生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也是创造性人才的品质特征。爱因斯坦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我有无比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发现问题,并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但我国传统教育总是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抑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首先问学生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等。随即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其数学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什么与质疑是否有道理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有根据地提出了质疑意见,他们提出质疑的目的是理性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不是其它。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总之,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该有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围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去进行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