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作文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研究
【作者】 华艳萍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一改过去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相协调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真正落实。
关键词:作文教学 小学生 厌学心理 研究
作文教学必须一改过去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相协调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真正落实。
一、绘写一体,丰富学生作文资源 小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画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这对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有很大的帮助。
如让学生老写周记,不免枯燥,学生难免产生对作文的厌学心理。为此我便让学生尝试“绘画周记”,即把16开的纸分为两半,左半设计成一个大框,右半印上横线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挑选自己喜爱的画面剪辑或临摹至左边,右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幅画的意思或自己制作这幅画的过程。有段时间,许多小朋友热衷于“数码宝贝”,剪贴上一幅“数码宝贝大战”的图画,仔细观察正义与邪恶双方的战斗场面,旁边竟也能像模像样地描绘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有的同学喜欢养小动物,便把它们作为自己亲密的朋友画在绘画周记本上,还记录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一幕幕。因为这些内容都源于同学们的爱好,生活气息浓郁,他们对画面有亲切感,会主动去观察并乐于把画面描述出来。
二、说写结合,拓展学生作文途径
有些学生说起来可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一筹莫展。这种说写不一的现象,关键在于学生并不真正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总以为要有一套写作技巧,要说另外一种言语,因此产生了对作文的畏难厌学心理。所以,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打破对作文的神秘感便显得十分重要。如:
1.巧用说话材料
如借用同学们自己的想象画“未来的校园”,让每个同学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介绍“校园的每个组成部分”等。要合理安排“说话时间”,让学生在说前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些写作知识、修辞方法;说后书面小结,多练笔,持之以恒,说写互促,厚积薄发。
2.发挥想象功能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要适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功能,如我带领同学们去小溪边捡石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大小,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些石头原来是怎样的,经过多少年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思考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拾的石头上有斑斑红点,就似英雄的鲜血;有的说石上原有山林、亭子,现在没有了,这是地壳变动造成的;有的说这一块小石头上当年曾是一块大石头,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才变得如此小。学生发言热烈,畅所欲言,以致说得不想停下来。“那么,把你们想说的全写在纸上,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落笔成文,饶有兴趣地描叙了各自独特的想象。
三、演写激趣,激活学生作文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演、写一体化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了兴趣,产生了快乐,就能解决学生对作文的厌学心理。如:
1.模仿职业活动
让学生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模仿导游介绍名山大川等。
2.课本剧表演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还能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编续集。我请几个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同学们大胆想象,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写作的欲望。
四、自由作文,放飞孩子的灵性
古有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就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这样就能在写作的实践中解决了对作文的厌学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教师不框定内容、形式、数字,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再凑数,凑段落,轻轻松松遨游于作文天地中。
五、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有了厌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要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不断地从正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断克服厌学心理,从而愿学乐学。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总之,“快乐”不仅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作文的归宿。在作文教学,创造丰富的写作形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让作文真正地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孙中华1,王佩彪2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4)
4 赵素毕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0)
关键词:作文教学 小学生 厌学心理 研究
作文教学必须一改过去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相协调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真正落实。
一、绘写一体,丰富学生作文资源 小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画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这对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有很大的帮助。
如让学生老写周记,不免枯燥,学生难免产生对作文的厌学心理。为此我便让学生尝试“绘画周记”,即把16开的纸分为两半,左半设计成一个大框,右半印上横线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挑选自己喜爱的画面剪辑或临摹至左边,右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幅画的意思或自己制作这幅画的过程。有段时间,许多小朋友热衷于“数码宝贝”,剪贴上一幅“数码宝贝大战”的图画,仔细观察正义与邪恶双方的战斗场面,旁边竟也能像模像样地描绘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有的同学喜欢养小动物,便把它们作为自己亲密的朋友画在绘画周记本上,还记录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一幕幕。因为这些内容都源于同学们的爱好,生活气息浓郁,他们对画面有亲切感,会主动去观察并乐于把画面描述出来。
二、说写结合,拓展学生作文途径
有些学生说起来可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一筹莫展。这种说写不一的现象,关键在于学生并不真正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总以为要有一套写作技巧,要说另外一种言语,因此产生了对作文的畏难厌学心理。所以,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打破对作文的神秘感便显得十分重要。如:
1.巧用说话材料
如借用同学们自己的想象画“未来的校园”,让每个同学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介绍“校园的每个组成部分”等。要合理安排“说话时间”,让学生在说前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些写作知识、修辞方法;说后书面小结,多练笔,持之以恒,说写互促,厚积薄发。
2.发挥想象功能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要适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功能,如我带领同学们去小溪边捡石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大小,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些石头原来是怎样的,经过多少年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思考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拾的石头上有斑斑红点,就似英雄的鲜血;有的说石上原有山林、亭子,现在没有了,这是地壳变动造成的;有的说这一块小石头上当年曾是一块大石头,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才变得如此小。学生发言热烈,畅所欲言,以致说得不想停下来。“那么,把你们想说的全写在纸上,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落笔成文,饶有兴趣地描叙了各自独特的想象。
三、演写激趣,激活学生作文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演、写一体化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了兴趣,产生了快乐,就能解决学生对作文的厌学心理。如:
1.模仿职业活动
让学生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模仿导游介绍名山大川等。
2.课本剧表演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还能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编续集。我请几个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同学们大胆想象,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写作的欲望。
四、自由作文,放飞孩子的灵性
古有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就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这样就能在写作的实践中解决了对作文的厌学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教师不框定内容、形式、数字,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再凑数,凑段落,轻轻松松遨游于作文天地中。
五、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有了厌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要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不断地从正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断克服厌学心理,从而愿学乐学。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总之,“快乐”不仅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作文的归宿。在作文教学,创造丰富的写作形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让作文真正地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孙中华1,王佩彪2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4)
4 赵素毕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