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对策
【作者】 陈红梅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训练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浪潮一浪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它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主旋律。但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抨击。就小学教育而言,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一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超标,学生放学忙于赶作业。而且社会上的家教风、培训班风盛行,儿童本应欢乐的童年被忙于应付各种学习强占。二是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没有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也没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三是课堂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僵化,教师没有充分尊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灌输、填充式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学成果上既没有成效,教者与受教者也没有兴趣。四是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生班级人数过多,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上述问题,有些属于教育体制、教育规模方面的原因,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力量,不是一两个教师或学校的能力所能解决的。诸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问题,却也正是小学语文老师所考虑的问题,每个老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内进行改进、实践、提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使现在的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课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成效有三种理解,即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从学习效果角度来考察,结合澳大利亚学者Biggs的理论,“效”的核心观点是指“育人”,指向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衡量“有效”、“有效教学”、有什么策略和方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说明首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且这个“预期目的”是正确、明确、适切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其次,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适切的前提下,再看单位时间(包括所花精力、物力等)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的目标度。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所达成的目标度越高,就越有效。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语文教学不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固定的,可以用“量”来明确评判,对于这种动态的、模糊的、质性的“语文教学”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一个怎么样的参照物,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在“课标”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总结。
什么是“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在内涵上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它:教学目标上,方向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班级、年级,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教学方法上,则应该是最受儿童喜欢、达到效果最好的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抓紧这短暂的40分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浅谈个人的看法。
策略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方法还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来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有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我于是自然导入: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它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活动:假如你就是詹天佑,在面对铁路设计施工中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我安排“小记者”现场采访反馈。最后,我又让学生把活动全过程用小作文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习作也蛮有创造性的。要让学生有创新,教师是不是也应该会创新呢?
教学中,事实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不但是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一次我们读了几条谚语,请大家回家再找几条读一读,然后交流,但过两天我发现一些同学没找,我想:批评他们倒不如搞个交流会。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找的谚语,再让大家带上书和笔找到和你要好的同学交流选两条记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互补,在情感上也有了沟通,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创造性的“合作学习”,没有了批评,没有了沮丧,节约了时间,自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课堂上,通过填写自我挑战表,让学生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通过小组擂台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好记性、朗读大王、创意大师等的评比,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策略二、阅读教学提问的艺术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其结果,教师不断发问,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使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过深奥,让人难以理解,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设计问题“孙悟空共打了几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结果如何?”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价值。
如上述案例,教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谈一谈课文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分别是怎样的人”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局”,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抓住问题“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哈尔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展开教学,让整个教学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中展开,一下子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言训练的特点。
3、重视广度,使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学生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句话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师上了《自相矛盾》一课,在课堂上课上她先让孩子们看了图文结合的文本,然后在整堂课上只提了四个问题:①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②楚国人要干什么?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③你还发现了什么?④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三个问题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为人处世要诚恳,不说大话。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前后抵触,否则会闹出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笑话……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策略三、阅读教学训练的计划性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专家言:“要把写挤进课堂”。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写出成效,让学生真正用“笔”来思考,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时下,许多公开课、评比课都必定会安排一定时间的写。我们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结束本课时,对学生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埋头作文,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听多了,细细揣摩学生发出的感叹,要么套话连篇,如:“孙中山,你真棒,我要向你好好学习!”要么错误百出,主要是一些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语言习惯。而教师对这些无关痛痒的感叹只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有些生硬、茫然。学生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课内短短几分钟就要学生完成一篇象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练笔的实效。这样进行写话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共同追求。相信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活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巧妙提问,统领全文;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训练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浪潮一浪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它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主旋律。但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抨击。就小学教育而言,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一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超标,学生放学忙于赶作业。而且社会上的家教风、培训班风盛行,儿童本应欢乐的童年被忙于应付各种学习强占。二是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没有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也没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三是课堂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僵化,教师没有充分尊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灌输、填充式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学成果上既没有成效,教者与受教者也没有兴趣。四是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生班级人数过多,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上述问题,有些属于教育体制、教育规模方面的原因,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力量,不是一两个教师或学校的能力所能解决的。诸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问题,却也正是小学语文老师所考虑的问题,每个老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内进行改进、实践、提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使现在的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课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成效有三种理解,即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从学习效果角度来考察,结合澳大利亚学者Biggs的理论,“效”的核心观点是指“育人”,指向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衡量“有效”、“有效教学”、有什么策略和方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说明首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且这个“预期目的”是正确、明确、适切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其次,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适切的前提下,再看单位时间(包括所花精力、物力等)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的目标度。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所达成的目标度越高,就越有效。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语文教学不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固定的,可以用“量”来明确评判,对于这种动态的、模糊的、质性的“语文教学”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一个怎么样的参照物,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在“课标”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总结。
什么是“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在内涵上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它:教学目标上,方向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班级、年级,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教学方法上,则应该是最受儿童喜欢、达到效果最好的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抓紧这短暂的40分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浅谈个人的看法。
策略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方法还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来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有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我于是自然导入: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它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活动:假如你就是詹天佑,在面对铁路设计施工中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我安排“小记者”现场采访反馈。最后,我又让学生把活动全过程用小作文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习作也蛮有创造性的。要让学生有创新,教师是不是也应该会创新呢?
教学中,事实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不但是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一次我们读了几条谚语,请大家回家再找几条读一读,然后交流,但过两天我发现一些同学没找,我想:批评他们倒不如搞个交流会。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找的谚语,再让大家带上书和笔找到和你要好的同学交流选两条记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互补,在情感上也有了沟通,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创造性的“合作学习”,没有了批评,没有了沮丧,节约了时间,自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课堂上,通过填写自我挑战表,让学生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通过小组擂台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好记性、朗读大王、创意大师等的评比,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策略二、阅读教学提问的艺术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其结果,教师不断发问,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使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过深奥,让人难以理解,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设计问题“孙悟空共打了几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结果如何?”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价值。
如上述案例,教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谈一谈课文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分别是怎样的人”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局”,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抓住问题“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哈尔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展开教学,让整个教学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中展开,一下子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言训练的特点。
3、重视广度,使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学生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句话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师上了《自相矛盾》一课,在课堂上课上她先让孩子们看了图文结合的文本,然后在整堂课上只提了四个问题:①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②楚国人要干什么?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③你还发现了什么?④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三个问题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为人处世要诚恳,不说大话。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前后抵触,否则会闹出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笑话……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策略三、阅读教学训练的计划性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专家言:“要把写挤进课堂”。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写出成效,让学生真正用“笔”来思考,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时下,许多公开课、评比课都必定会安排一定时间的写。我们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结束本课时,对学生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埋头作文,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听多了,细细揣摩学生发出的感叹,要么套话连篇,如:“孙中山,你真棒,我要向你好好学习!”要么错误百出,主要是一些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语言习惯。而教师对这些无关痛痒的感叹只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有些生硬、茫然。学生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课内短短几分钟就要学生完成一篇象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练笔的实效。这样进行写话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共同追求。相信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活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巧妙提问,统领全文;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