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论高职学生幸福观的培养

【作者】 于 伟

【机构】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每个人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导致幸福观存在着诸多问题,高职学生对幸福感的认知让人喜忧参半,我们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幸福观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键词:高职学生 幸福观 培养途径
  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是谁创造了世界上如此美妙的一个词“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词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诠释。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人生快乐境界的希望是一致的。时代在变迁,在一点点的往前进,它的前进让人的思想慢慢地变得健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幸福感”、“生活质量”等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明确将中国梦的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生命是可贵的却是有限的,而幸福是珍贵且无价的。有些人则一直想寻找一条让自己永远快乐、长时间保持在幸福状态的途径。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百年名校哈佛大学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针对人们日益关心的“幸福”这个话题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据悉2009年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课程是泰勒·本-沙哈尔讲授的幸福课。受其影响,从2013年至今,我院已经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的“幸福课”。通过开设本课程,我们发现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职学生,其幸福指数理应是普遍高于社会其他群体的,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幸福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郁闷”、“无聊”成为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口头禅;在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上,认同“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 我就会生活得很幸福”,“可以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幸福”等观点。那么影响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培养其幸福感,这不仅引起高校大学生研究人员的深思,而且更应该引起高校工作人员的深思。
  一、影响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原因
  1.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职学生幸福观带来巨大影响。
  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认为,人类“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是由于社会,一部分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1]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三百年左右时间之内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国要用很短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发达国家很长时间才出现的问题,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很长的时间内去完成和解决。
  现在人们在物质上富足、富有了,而在精神上却焦虑、懈怠了。这种物化的生存就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一定消极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因为经济增长感受到快乐、幸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而有的媒体宣传一些低俗、庸俗、媚俗思想,还有搞笑、过度娱乐,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不健康。这些都对高职学生幸福观产生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追逐幸福时迷失了方向,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使自身逐渐失去人生的幸福感。
  2.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对幸福观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都急缺专业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的人才。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均以“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等类似口号作为其办学宗旨,逐步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花大力气加强专业课的教学建设,比如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厂房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很大资金。而在高职学生人文教育包括幸福观教育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师资力量与本科类院校相比还比较薄弱,那么这势必会给高职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3.高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影响了其对幸福感的认知。
  其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突出。
  高职学生初入大学,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社会,思想活跃而且敏感,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比较薄弱,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有的学生考虑问题比较表面化,制定人生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而其在实现的过程中又眼高手低,最终在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将失败原因归结为主观的努力程度,反而归结为家庭、社会等客观原因,这样,目标越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会越低。
  其二,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对于与高职学生利益密切的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挫折等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惑,因不懂得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所以心理承受压力能力普遍较弱,存在着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其三,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本世纪以来,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学习层次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对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行为习惯,在学习中的难度加大,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存在厌学情况。
  高职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都给幸福观的培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高职学生幸福观培养的基本途径
  1. 以开设“幸福课”为导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幸福观专题教育,改革幸福观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自从我院“幸福课”开课以来,其讲授改变了过去讲课只注重原则和理论灌输的传统,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幸福感的设计,利用书本知识的系统性,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谓幸福”、“怎样追求幸福”等问题,带动学生自己去寻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充分体现了本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目前从开课的情况来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数目持续增多,上课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由此可以看出幸福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课堂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幸福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高职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幸福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依托“幸福”选修课的教育资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学内容,从理论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获得幸福的方式、养成获得幸福的品质等。同时利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多去接触社会和亲自参与劳动锻炼中感悟幸福,养成正确的人生幸福观。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专题报告等重要载体,将幸福观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创造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环境,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2.强调全方位、多渠道的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幸福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这样形成“合力育人”的环境,为大学生健康的幸福观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
  高职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不应只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在学校的幸福观教育中,可以结合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家庭教育是高职学生幸福观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即当我们说德性构成了幸福,不是德性的后果产生了幸福,而是意味着当我们拥有德性时,就在某种程度上或部分地实现了幸福。”[2] 他把幸福定义为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培养正当的人品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自幼的教养能够使人在正确的时间产生正当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情感会使一个人行为良好。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社会、家长或学校一直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不但剥夺了大多数孩子童年的快乐,更将毁掉社会的明天。
  所以,全方位地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氛围,多渠道地加强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3.不断加强关于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高职学生“幸福课”的教学与实践需要加强理论的研究。当前虽然对于青年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其中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这部分群体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日益发展,幸福观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幸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必然要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对于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探索。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作深入探讨,比如幸福观如何同当前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容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寻求在理论上的新突破。
  追求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且复杂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个体特征,结合当前时代形势,通过多种途径科学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增强学生追求幸福的信心,帮助大学生构建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 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 [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 龚群 现代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于伟(1981—).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主要从事“两课”教学和研究。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校工委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13SW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