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力

【作者】 邓中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是语文奠基任务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创新策略,坚持落实,还要细化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和载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必然要为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担当培养重任。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应试”趋向太严重,过于注重知识教学,注重解题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想象力培养被忽略。而在新课标实施中,则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那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心得颇深。
  想象力就是事物想象广度和深度的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还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想象力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反复训练中发展想象力。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抓住各种契机,特别是应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诸如天马行空、能引发学生自由想象的学习因子,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从而培养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平台。在这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语文育人的特殊性,创新策略,发展学生想象力。
  (一)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表象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则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由此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自身情感体验来发展观察力,“以观获物”,积累表象。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二)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对想象有支配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的学习情感,引发其产生审美情感,就能促进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通过间接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呈现大海视频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改革教学方法,发展想象力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还影响到学生思维训练。灵活的方法必然引起思维的灵活,想象的驰骋。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发展。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载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常用平台。我们只有细心一读,就会发现现行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如教学《称象》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了曹冲用石头装船称象的办法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纷纷发言,提出用泥土、用煤装船称象的办法,还有一个同学说:用人上船的办法更灵活,好调动、速度快。这样,学生就会从多种假设和想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有了这样的想象,我们还愁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吗?培养想象力,就是在培养创新能力。
  (二)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写作是思维的创作过程,离不开想象的支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写想象作文,如童话作文,这就需要学生大力想象,通过想象构思,安排情节,述说故事。不仅童话如此,就一般性叙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想象,如《假如我是---》,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而结果,很多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地球球长、国家总理、军官、医生、外星人、科学家……这些美妙的想象,激起了他们寻求新的知识的欲望,既拓展了思维,又发展了想象。
  三、训练学生语言,增强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想象的中介和输出介质。学生想象力不仅受表象多少的影响,还受语言能力高低的影响。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以文字为载体的想象,更需要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一)运用形象的语言引发想象。语文来源于生活,是“文字版”的生活。现行语文教材,很多内容不仅是描写的现实生活,而且还描写着非常直观形象,只有稍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就能“如临其境”,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这些语言,只要学生稍动思维想象,就能直观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在体会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的同时放飞想象。
  (二)运用生动形象语言描绘想象。语言既是放飞想象的触发器,也是表达想象成果的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想象内容。如教学《凡卡》后,我让学生写《爷爷给凡卡的回信》;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得到了想象能力锻炼,还拓展了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想象力是语文奠基任务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创新策略,坚持落实,还要细化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和载体。只有这样,学生想象力才能到很好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宣、蔡子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学科天地,2010.5。
  [2]涂利民,初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成功教育,2012.8。 
  [3]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