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培养之我见

【作者】 刘涛平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贵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基于小学生客观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对科学现象准确、客观的观察是小学生上好一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感知教学; 观察能力 实验教学
  如何做到对科学现象观察的准确和客观呢?这里重点要培养小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开始,从小学生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进行,小学科学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从而使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加强感知教学,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陷入观察的随意性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或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自己准确的呈现科学现象,从而明确观察的对象,进一步体会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如果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上,从而不断地敲打、拨弄着鼓、尺等物,课堂上是一片喧哗和嘈杂之声音,本课的观察目的声音产生的原因却无人注意。而如果是准确呈现现象,明确观察的目的性,课堂上便会是另外一种现象,先让学生自己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进一步再提供鼓,小瓶,直尺并配给泡沫小球或是黄豆,并提出要求重点观察当物体发声时上面的泡沫小球或是黄豆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在准确呈现这个实验现象后,会很自然联想到物体本身有的变化与物体发声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大胆的假设:物体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为后面的学习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观察事物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器官进行观察,同样也需要通过身体的触觉器官去感知,通过手摸、眼看、刀刻、鼻嗅等不同方式来感知物体的基本属性。比如,教师在教学《怎样识别岩石》时,就可以带一些岩石样本,让学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岩石的细节,分析岩石的光泽和颜色以及其由什么构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摸和刀刻的方式来感受岩石是否粗糙,岩石的硬度怎么样,是不是用刀子可以在上面刻上划痕。这些感知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物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深入剖析现象、追求观察的细致性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缺乏细致的观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认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必须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好玩、有趣的活动,一步步深入剖析现象,追求观察的细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完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物质和这些物质所具备的特性。比如,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干净的》时,如果教师让学生通过表面观察甚至手摸、鼻嗅的方式不可能详细地分辨出水是否纯净,这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将水通过干净的过滤试纸进行过滤,看看过滤后的纸是否干净,如果干净就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水是干净的。但是这样的水是不是真的纯净呢?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疑问,并采用蒸馏的方式来分析经过过滤的水是否纯净,最后得知蒸馏水是纯净的,从而让小学生对于水是否干净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实验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萌生出更多的想象,这对于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小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改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当然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教育也要强调这一点,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来进一步将观察能力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当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会新的知识。比如,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各种规律和自身所具备的属性,从而分析这些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很快就知道水能够热胀冷缩。通过实验更能够轻松地体验这个规律,首先将玻璃杯的水装满,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很快水就会溢出来,这说明水具有热涨的性质,此时,教师再提问气体或者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还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现象吗?这时候有学生说自行车在夏天容易爆胎,在冬天不爆胎没事,这就说明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属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问水泥路面上为什么不像柏油路那样是一个整体,而是有一个个缝隙呢?实际上这是为了防范水泥混凝土的热胀冷缩而引发路面崩裂。而这些后面的教学内容或者延伸的内容就要通过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借助现有的知识去观察、去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总而言之,观察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循序渐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加工,通过引导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并通过观察发展观察思维,通过观察细节来理解、掌握更多的规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理解科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观察力进一步发挥,有效促进学生观察思维的成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