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孩子,你不是“余数”——对音乐教学中全纳教育的思考

【作者】 黄秀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接纳所有的人,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于是,老师们追寻着快乐教学,追寻着快乐课堂,试着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上感受快乐,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对于那些不爱表现、生性胆小、成绩落后的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这浓浓的气氛,真正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
  那是七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器乐演奏《送别》,由于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大家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在顺利地学完一、二声部以后,班里的活跃分子就发话了:“老师,这太简单了,太没有挑战性了。”我一听,心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环节到了,让他们自己发表一下意见。于是我便笑着说:“那同学们能不能想点有挑战性的建议?”学生立刻议论纷纷,说:“这首曲子有两个声部,不如我们分组演奏,四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我一听,高兴地说:“真不错,这个建议很有创意,大家可以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展示完毕咱们还将评出一个最佳搭档组!”同学们一听可都来劲了,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组合工作中去了。
  结果其他同学都找到了合作伙伴,跃跃欲试,就剩下杨阳同学东游西逛,无组可去,我发现她的脸上有着无尽的失落。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班45人,如果四人一组自然就多出了一个人。我真后悔自己的考虑不周全。于是我满含歉意地说:“对不起,老师刚才失误了,我们班45个人,四人一组是有余数的,不知这个余数哪个小组愿意收留?”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结果所有的同学都摇头表示不愿意。看到这情况,我想:让她孤身一人坐在边上吗?不行!强行把她安排在某一个组似乎也不妥。这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初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天真无邪,他们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加上这位女同学又十分腼腆内向,我已经在不经意间打击了她的自尊心。不过我想在我的这番好心动员下,总会有小组愿意收留她的。正在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其中一个组的同学说话了:“老师,杨阳就是个余数,本来就是多余的,我们可不要。”
  “是啊,她成绩那么差,和我们一组肯定会让我们得最后一名的。”又一个小组的成员说。
  “就是,上次搞组合也是因为她我们才输掉的,我们当然不要!”
  听了大家的议论,我感到非常地意外,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微笑着对女孩说:“别担心,这个余数老师要了。”同学们都向我投来惊异的目光,我接着又安排:“各组积极地操练起来吧。”顿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音乐声。我转身面向杨阳轻声说:“你想让大家重新认识你吗?”她迫不及待地点点头,说:“老师,其实在课后我经常练习吹笛子的,但总是吹不好。”我摸了摸她的头,微笑着说:“杨阳,老师相信你这次一定能吹好!”立时她的眼里闪过了光,从她的眼里我读出了一份渴望,那是对尊重的渴望,对合作的渴望。于是我们认真练习起来,几分钟后,轮到我们组合展示了,全班同学出奇地安静,我把节奏放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杨阳。一曲结束,全班先是一阵寂静,紧接着就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毫无疑问,我们的合作获得了此次展示活动的胜利,并被评为“最佳搭档”组合。
  这时,课代表首先站起来说:“杨阳,对不起。”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诚恳地说:“杨阳,你参加我们组吧。”“我们再也不说你是余数了,你愿意参加我们组吗?”
  我见到这种情景,便趁机说道:“是啊,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地展现自我,让别人充分认识你,了解你,真正地和周围的同学融为一体。我希望我们班不再有余数,每个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转过头,发现杨阳的脸上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我更为杨阳感到高兴:是啊,孩子,你不再是“余数”!
  音乐教育以情为本,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注重音乐的情感化,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倡导愉快教学。这与全纳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全纳教育为音乐教育开辟了一方湛蓝的天空。通过这件案例,我深深体会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切实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取消排斥,增强合作
  因为智力和心理上的障碍,这部分特殊学生常会自惭形秽,缺乏自信,严重约束自己的尝试心理与探索动机,这种消极情绪极大的限制他们的发展。全纳教育要求我们教师“降一点难度,给一个机会”,同时对他们投以更多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关爱与信任。
  二、创造机会,把握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但成功对于一个特殊学生来说是最向往而又最不容易实现的。全纳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老师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是的,学生在生活的画卷上,有时涂抹的是“灰色”的图画,这并不说明他的平庸无能。教师要透过这“灰色”的图画,培养学生拿起手中的调色板,调出七色的阳光、调出人生的向往……与“全纳教育”同行的日子里,我会为每一位学生的人生道路洒满温馨的阳光。孩子,你不是“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