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冷思考
【作者】 张淑君
【机构】 四川省宁南县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教的效果的决定性指标。我们可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入手,从创设情境、强化训练着力,让学生有效参与。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热衷话题,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的数学教学也在这片呼声中进入到了高效创建之中。但由于高效课堂创建是个效率综合体,需要多方面的“有效”集结,既需要理念新颖,又需要方法落实;既需要教的有效,更需要学得有法。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对话,学生才是课堂主体,我们教师只能起到诱发和帮助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务必起好“外因”作用,让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他们的高效学习彰显我们教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意参与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情感沟通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可能爱上你及你所教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用担心时间被担搁,应花上几分钟,用极具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来创设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让师生共同靠近,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两翼。有了这种关系,我们学生才会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从而主动地参与,成为学习主体,进而积极建构,意义消化所学知识。当然,创设氛围教学也不仅仅在教学伊始,在各个流程都要注重,与学生一道享受互动对话的愉悦和快乐。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愿动脑筋、花气力去探究,就会想办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用心思去摸索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学习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激趣,让学生自身去实践布鲁纳的“学习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兴趣”的真正内涵。由于缺乏运用环境,纸上得来的数学知识无法用之于生活,这就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而,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或看其他书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愈来愈薄弱,对数学更加没有兴趣,更不会积极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既然学生不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实用,但我们可以让他在教师的“点赞”中感受到成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批评、挖苦和惩罚的方式去排斥他们。相反,更需要教师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同时,教师要注意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多赞美、多鼓励学生,如“你的答案真的新意”、“你发言声音很响亮”、“你的观点我非常认可”等等,这种激励性语言就像催化剂,能大大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催发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神投入
初中学生注意力虽然可保持一定时间,但高效课堂需要学生长时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全神聚焦,长时投入,而巧设生活情境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灵丹妙药。我们知道,生活情境是数学回归生活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常用平台。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进而产生更大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教学:“假如现在我与一位同学身上共有200元钱,请问我和这位同学各自有多少钱?”这个问题虽简单,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发了学生众多猜想,从而学习兴趣被激发。通过设未知数,得到方程x+y=200,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该问题有多种可能性,从而理解了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x+y=200有无穷解的真实原因。由于无法确定x、y的值,我又补充了一个条件:假如我的钱是该同学的2倍,这样就得到另一个方程x=2y,引导学生思想式子中的x、y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等式,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组成,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生活处处在数学的真实内涵,从而因实用而兴趣大增。
四、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
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内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必然要通过实践训练。高效课堂应该把重点落实到学生操作上,而不是教师反复的题型讲解。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知识运用情境,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化。当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等。实践中,我们可从这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二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设计分层练习;三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引导在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的同时进行数学思考和理性感悟,并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到知识的整体结构中,逐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训练设计,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受到学习快乐。因而可助推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更有信心参与学习中来。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无论哪种方法,我认为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兴趣的激发和能动作用的发挥,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教的效果的决定性指标。所以,我们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以调动学生有效参与为前提出发,去选择、去组合、去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志红,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3]张大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热衷话题,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的数学教学也在这片呼声中进入到了高效创建之中。但由于高效课堂创建是个效率综合体,需要多方面的“有效”集结,既需要理念新颖,又需要方法落实;既需要教的有效,更需要学得有法。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对话,学生才是课堂主体,我们教师只能起到诱发和帮助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务必起好“外因”作用,让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他们的高效学习彰显我们教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意参与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情感沟通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可能爱上你及你所教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用担心时间被担搁,应花上几分钟,用极具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来创设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让师生共同靠近,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两翼。有了这种关系,我们学生才会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从而主动地参与,成为学习主体,进而积极建构,意义消化所学知识。当然,创设氛围教学也不仅仅在教学伊始,在各个流程都要注重,与学生一道享受互动对话的愉悦和快乐。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愿动脑筋、花气力去探究,就会想办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用心思去摸索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学习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激趣,让学生自身去实践布鲁纳的“学习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兴趣”的真正内涵。由于缺乏运用环境,纸上得来的数学知识无法用之于生活,这就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而,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或看其他书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愈来愈薄弱,对数学更加没有兴趣,更不会积极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既然学生不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实用,但我们可以让他在教师的“点赞”中感受到成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批评、挖苦和惩罚的方式去排斥他们。相反,更需要教师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同时,教师要注意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多赞美、多鼓励学生,如“你的答案真的新意”、“你发言声音很响亮”、“你的观点我非常认可”等等,这种激励性语言就像催化剂,能大大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催发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神投入
初中学生注意力虽然可保持一定时间,但高效课堂需要学生长时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全神聚焦,长时投入,而巧设生活情境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灵丹妙药。我们知道,生活情境是数学回归生活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常用平台。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进而产生更大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教学:“假如现在我与一位同学身上共有200元钱,请问我和这位同学各自有多少钱?”这个问题虽简单,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发了学生众多猜想,从而学习兴趣被激发。通过设未知数,得到方程x+y=200,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该问题有多种可能性,从而理解了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x+y=200有无穷解的真实原因。由于无法确定x、y的值,我又补充了一个条件:假如我的钱是该同学的2倍,这样就得到另一个方程x=2y,引导学生思想式子中的x、y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等式,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组成,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生活处处在数学的真实内涵,从而因实用而兴趣大增。
四、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
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内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必然要通过实践训练。高效课堂应该把重点落实到学生操作上,而不是教师反复的题型讲解。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知识运用情境,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化。当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等。实践中,我们可从这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二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设计分层练习;三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引导在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的同时进行数学思考和理性感悟,并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到知识的整体结构中,逐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训练设计,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受到学习快乐。因而可助推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更有信心参与学习中来。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无论哪种方法,我认为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兴趣的激发和能动作用的发挥,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教的效果的决定性指标。所以,我们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以调动学生有效参与为前提出发,去选择、去组合、去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志红,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3]张大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