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课堂中还学生主体地位
【作者】 何灵星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民建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践行能力说到底是学生本人的事,我们还是多做教师的份内之事,多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体现 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在课堂这个学习主阵地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主人,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然而,传统“教师中心论”的观念和“轻车熟路”的“一言堂”模式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甚深,又特别是以空洞说教著称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助长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进行。幸运的是推进新课改、践行新课标的号角现已吹响,在课堂中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成为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不断反思总结,感受颇深。
一、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学习
教学,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于七年级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方法,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像思想品德这样的文字学科,应该说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一部份知识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全讲,满讲。应该让他们去自学,然后再根据反馈情况“以馈定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而我们很多教师“放心不下”,担心学生学不了,就采取全盘讲,满堂灌,硬把知识往学生脑里塞。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多大效果。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要求下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可合作、探究学习)。还可在边讲授边开展自学,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讲解,如我在讲授《融入新集体》一课时,我从《阅读与感悟》入手,只讲述了班集体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的特长才能充分发挥。这样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实践中我们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漏点;三不讲就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去体验。
二、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
思想品德是学校质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义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仍然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我们知道,思考是创新之原,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成果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思考,灵动思考,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思维需要良好学习氛围,特别是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从而放飞思维,驰骋想象,在更宽更广的空间中标新立异,产生思维成果。例如,我在讲解《融入新集体》时,精讲课文内容,节省了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与评价”学习环节。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完成其栏下的第三题:为班级起草一套班规。课堂上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评出发言人一名,上台演讲他们制定的班规措施。由于时间充足,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班规设计,发言精彩,掌声不断,最后由学生评出最好的一套作为本班班规。学生制定的班规中有的甚至连老师都没想出来。如果班规由老师制定好再授予给学生,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索然无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使他们感到知识得来“粒粒皆辛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更多的平台中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展,与教师搭建的促进人能力培养的平台息息相关。传统教学,把教学定位到“一言堂”,学生根本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只能静静地坐着听,既不符合“在活动中学”的学习规律,又不要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新课标不仅一改以住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倡导多种活动学习模式并存,如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把交流讨论提到课堂教学日程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对话中领会,在表达中理解。这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极有好处的。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实践中,我们常采用“分组讨论、新闻评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增加书面表达的内容,让小组代表在纸上整理各种观点,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如前面讲到的让学生制定班规,我就要求每组学生把制定的班规书面整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时事演讲,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事先进行收集准备,最后由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评价总结。这种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提升
良好思想品德不是靠“听”就能形成的,需要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明确要求:“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我们知道,活动造就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的提升也必然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这是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园地》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交往中可能发生的事。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这个角色,不能再重蹈传统覆辙,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既是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法,也是尊重学生和学习规律的正确做法。道德践行能力说到底是学生本人的事,我们还是多做教师的份内之事,多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郑国海,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教育研究,2003。
[2]杨晶,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张金龙,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体现 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在课堂这个学习主阵地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主人,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然而,传统“教师中心论”的观念和“轻车熟路”的“一言堂”模式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甚深,又特别是以空洞说教著称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助长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进行。幸运的是推进新课改、践行新课标的号角现已吹响,在课堂中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成为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不断反思总结,感受颇深。
一、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学习
教学,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于七年级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方法,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像思想品德这样的文字学科,应该说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一部份知识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全讲,满讲。应该让他们去自学,然后再根据反馈情况“以馈定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而我们很多教师“放心不下”,担心学生学不了,就采取全盘讲,满堂灌,硬把知识往学生脑里塞。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多大效果。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要求下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可合作、探究学习)。还可在边讲授边开展自学,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讲解,如我在讲授《融入新集体》一课时,我从《阅读与感悟》入手,只讲述了班集体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的特长才能充分发挥。这样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实践中我们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漏点;三不讲就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去体验。
二、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
思想品德是学校质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义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仍然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我们知道,思考是创新之原,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成果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思考,灵动思考,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思维需要良好学习氛围,特别是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从而放飞思维,驰骋想象,在更宽更广的空间中标新立异,产生思维成果。例如,我在讲解《融入新集体》时,精讲课文内容,节省了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与评价”学习环节。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完成其栏下的第三题:为班级起草一套班规。课堂上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评出发言人一名,上台演讲他们制定的班规措施。由于时间充足,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班规设计,发言精彩,掌声不断,最后由学生评出最好的一套作为本班班规。学生制定的班规中有的甚至连老师都没想出来。如果班规由老师制定好再授予给学生,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索然无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使他们感到知识得来“粒粒皆辛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更多的平台中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展,与教师搭建的促进人能力培养的平台息息相关。传统教学,把教学定位到“一言堂”,学生根本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只能静静地坐着听,既不符合“在活动中学”的学习规律,又不要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新课标不仅一改以住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倡导多种活动学习模式并存,如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把交流讨论提到课堂教学日程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对话中领会,在表达中理解。这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极有好处的。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实践中,我们常采用“分组讨论、新闻评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增加书面表达的内容,让小组代表在纸上整理各种观点,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如前面讲到的让学生制定班规,我就要求每组学生把制定的班规书面整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时事演讲,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事先进行收集准备,最后由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评价总结。这种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提升
良好思想品德不是靠“听”就能形成的,需要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明确要求:“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我们知道,活动造就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的提升也必然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这是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园地》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交往中可能发生的事。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这个角色,不能再重蹈传统覆辙,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既是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法,也是尊重学生和学习规律的正确做法。道德践行能力说到底是学生本人的事,我们还是多做教师的份内之事,多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郑国海,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教育研究,2003。
[2]杨晶,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张金龙,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