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区域活动的开展如何渗透主题教学
【作者】 何先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解读《纲要》——“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等这些理念,并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达成共识以后,我们探索着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如何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怎样真正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等问题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活动 主题化 创设 开展
区域活动它的最大价值,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真正地发展,我们在此期间围绕主题活动对游戏活动区域的材料和环境的不断调整,尽可能地提供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区域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在主题背景下创设区域活动
主题活动是针对幼儿发展需要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挖掘其潜在的教学资源,让主题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得以生成进一步完善。那如何在主题背景下创设区域活动呢?
区域活动是以游戏化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个别教学是每个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区以及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小组教学是不同区域自然地将幼儿分到不同的活动小组;要创设与主题教学相关的区域活动,首先确定好主题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本园的实际,既要对幼儿发展有利,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主题要与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
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
三、主题下区域活动教师的引领作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可见,有了教师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作出调整;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此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不断地、灵活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区域活动,带给孩子更大的主动性,也带给教师很多的疑惑,那教师怎样引领幼儿开展区域活动呢?
首先是为幼儿提供有关主题的相关主题的资料及量多类足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活动的时间、布置有氛围的活动场地等等。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使幼儿可以在区域中展开尝试与探索活动,形成主题;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思考,尽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预),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包括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通,产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方法),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特色区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在特色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是以个别指导为基础,以教师支持和扶助为特征的。既是指导同一区内的同一内容,方法要因人而宜。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而言,老师只是观众欣赏者;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老师常在他遇到困难时出现在他身旁,有时建议他改变一下操作方法,有时提醒他注意哪一步骤,对于他们而言,老师是他们成功的阶梯;老师更多的时间是留给能力弱的幼儿,当语言启发没有效果时,老师还要给予直接的帮助,如折纸时示范折的过程,表演时拉着他的双臂一起舞蹈。老师好比他们手中的拐杖,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感觉到有老师在支撑着他们。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运用巧妙地方法引导幼儿开展主题、生成主题;借助操作的材料、幼儿活动情景、活动兴趣提出主题,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对幼儿进行点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区域活动推向高潮。
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区域活动不再是形式和摆设品,我们让环境说话,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充分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潜能,使他们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本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区域活动 主题化 创设 开展
区域活动它的最大价值,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真正地发展,我们在此期间围绕主题活动对游戏活动区域的材料和环境的不断调整,尽可能地提供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区域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在主题背景下创设区域活动
主题活动是针对幼儿发展需要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挖掘其潜在的教学资源,让主题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得以生成进一步完善。那如何在主题背景下创设区域活动呢?
区域活动是以游戏化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个别教学是每个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区以及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小组教学是不同区域自然地将幼儿分到不同的活动小组;要创设与主题教学相关的区域活动,首先确定好主题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本园的实际,既要对幼儿发展有利,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主题要与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
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
三、主题下区域活动教师的引领作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可见,有了教师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作出调整;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此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不断地、灵活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区域活动,带给孩子更大的主动性,也带给教师很多的疑惑,那教师怎样引领幼儿开展区域活动呢?
首先是为幼儿提供有关主题的相关主题的资料及量多类足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活动的时间、布置有氛围的活动场地等等。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使幼儿可以在区域中展开尝试与探索活动,形成主题;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思考,尽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预),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包括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通,产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方法),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特色区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在特色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是以个别指导为基础,以教师支持和扶助为特征的。既是指导同一区内的同一内容,方法要因人而宜。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而言,老师只是观众欣赏者;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老师常在他遇到困难时出现在他身旁,有时建议他改变一下操作方法,有时提醒他注意哪一步骤,对于他们而言,老师是他们成功的阶梯;老师更多的时间是留给能力弱的幼儿,当语言启发没有效果时,老师还要给予直接的帮助,如折纸时示范折的过程,表演时拉着他的双臂一起舞蹈。老师好比他们手中的拐杖,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感觉到有老师在支撑着他们。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运用巧妙地方法引导幼儿开展主题、生成主题;借助操作的材料、幼儿活动情景、活动兴趣提出主题,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对幼儿进行点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区域活动推向高潮。
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区域活动不再是形式和摆设品,我们让环境说话,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充分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潜能,使他们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本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