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通过“问题”教,带着“问题”学——“问题—能力式”新授课教学简述
【作者】 赵 斌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五图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进行“问题——能力式”教学,关键是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教师如何通过“问题”教,学生如何通过“问题”学,关键要在“问题”上下功夫,用“问题”引导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进程,促进教与学的高效益,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文主要从选取问题导入探索、设置问题引导探索、解决问题实施探索、总结问题梳理探索、检测问题巩固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选取问题 设置问题 解决问题 检测问题
“问题——能力式”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如何通过“问题”教;二是学生怎样带着“问题”学。其关键是解决好“如何教”和“怎样学”的关系,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变“教——释——记”为“质——辨——创”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具体可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选取“问题”,导入探索。
选取典型问题,导入新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选取的材料须新颖、生动、科学、灵活,基本体现本堂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新闻法、趣闻轶事法、格言法、法律法、游戏法、典型材料法、思考、习题法、多科知识整合法。
二、设置“问题”,引导探索。
在“选取问题,导入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设置一系列与“导题”有关的“子题”,引起悬念,问题的设置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不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情景把一个一个的问题引申出来,这是“问题能力式”教学的关键,子题设置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问题能力式”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设置一系列子题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可联系性、系统性、灵活性、可行性。
三、解决“问题”,实施探索。
解决所设置的问题,是问题能力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该模式教学的重点。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经过联系、类比、转换等思维方法去探索认识问题。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可根据不同学科及不同授课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1、阅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内、外有关材料,找出问题所在,加以标记、记录、理解。这种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科教学中的概念、定理、条文等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可采用同桌讨论、分组讨论,乃至全班讨论等方法,通过讨论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各科都可采取的方法。
3、典型习题法。选取能概括本堂知识的典型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联想概括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4、材料分析法。选取与某个“子题”有关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材料的主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
5、社会焦点法。引用与某个“子题”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归结到“子题”上,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政治、历史等学科。
6、名言警句法。应用课本原有的或择用与某个“子题”有密切联系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思考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求得“子题”的解决,从而激励学生去追求、养成高尚情操。此法主要适用于文科教学。
7、现实生活法。教师适当设置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回到现实生活中体会考虑,或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考查,以求解决某一“子题”。这是各科普遍适用的方法。
8、实践法。即通过“主题班会”、“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解决某一“子题”。这一方法主要适合于归纳性“问题”及综合性“问题”。
上述学生参与“质疑——释疑”的过程,能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焕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问题,梳理探索。
在“子题”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子题”间的内存联系,关连各个“子题”,照应“导题”,形成论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这是新授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板书总结法。这是各科新授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现实授课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板书只是各个知识点的摞列,忽视了总体知识的归纳,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师的板书应在各个“子题”板书的基础上,用简明的手法及点睛的语言联系概括各个“子题”,以提高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总体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合理的设计板书内容及板书结构,为板书总结创造条件,使总结更加条理,重点逾加突出,最大限度地发挥板书的作用。
2、子题关连法。即将本节所设置解决的各个子题用某种较为恰当的符号或语言连接起来,使学生对整堂知识有一个系统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可与板书总结法融会使用。
3、内涵联系法。在“子题”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各个子题的含义,找出其本质的东西,从本质上将其联系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各个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4、外延包含法。针对本堂所解决的各个子题,理清各个子题的范围及子题间的包含、被包含的关系,让学生对各个问题重新认识,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检测问题,巩固探索。
检测问题是验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可分为教师检测和学生检测两种方法。教师设置系统科学的检测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以便进行有效的补救,是检测的初级阶段。当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基本程序熟悉后,再指导采取“自质自测”、“互质互测”等形式进行测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质疑、自我辩证、自我补救的能力。
关键词:选取问题 设置问题 解决问题 检测问题
“问题——能力式”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如何通过“问题”教;二是学生怎样带着“问题”学。其关键是解决好“如何教”和“怎样学”的关系,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变“教——释——记”为“质——辨——创”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具体可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选取“问题”,导入探索。
选取典型问题,导入新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选取的材料须新颖、生动、科学、灵活,基本体现本堂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新闻法、趣闻轶事法、格言法、法律法、游戏法、典型材料法、思考、习题法、多科知识整合法。
二、设置“问题”,引导探索。
在“选取问题,导入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设置一系列与“导题”有关的“子题”,引起悬念,问题的设置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不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情景把一个一个的问题引申出来,这是“问题能力式”教学的关键,子题设置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问题能力式”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设置一系列子题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可联系性、系统性、灵活性、可行性。
三、解决“问题”,实施探索。
解决所设置的问题,是问题能力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该模式教学的重点。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经过联系、类比、转换等思维方法去探索认识问题。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可根据不同学科及不同授课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1、阅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内、外有关材料,找出问题所在,加以标记、记录、理解。这种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科教学中的概念、定理、条文等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可采用同桌讨论、分组讨论,乃至全班讨论等方法,通过讨论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各科都可采取的方法。
3、典型习题法。选取能概括本堂知识的典型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联想概括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4、材料分析法。选取与某个“子题”有关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材料的主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
5、社会焦点法。引用与某个“子题”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归结到“子题”上,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政治、历史等学科。
6、名言警句法。应用课本原有的或择用与某个“子题”有密切联系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思考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求得“子题”的解决,从而激励学生去追求、养成高尚情操。此法主要适用于文科教学。
7、现实生活法。教师适当设置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回到现实生活中体会考虑,或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考查,以求解决某一“子题”。这是各科普遍适用的方法。
8、实践法。即通过“主题班会”、“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解决某一“子题”。这一方法主要适合于归纳性“问题”及综合性“问题”。
上述学生参与“质疑——释疑”的过程,能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焕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问题,梳理探索。
在“子题”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子题”间的内存联系,关连各个“子题”,照应“导题”,形成论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这是新授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板书总结法。这是各科新授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现实授课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板书只是各个知识点的摞列,忽视了总体知识的归纳,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师的板书应在各个“子题”板书的基础上,用简明的手法及点睛的语言联系概括各个“子题”,以提高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总体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合理的设计板书内容及板书结构,为板书总结创造条件,使总结更加条理,重点逾加突出,最大限度地发挥板书的作用。
2、子题关连法。即将本节所设置解决的各个子题用某种较为恰当的符号或语言连接起来,使学生对整堂知识有一个系统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可与板书总结法融会使用。
3、内涵联系法。在“子题”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各个子题的含义,找出其本质的东西,从本质上将其联系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各个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4、外延包含法。针对本堂所解决的各个子题,理清各个子题的范围及子题间的包含、被包含的关系,让学生对各个问题重新认识,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检测问题,巩固探索。
检测问题是验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可分为教师检测和学生检测两种方法。教师设置系统科学的检测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以便进行有效的补救,是检测的初级阶段。当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基本程序熟悉后,再指导采取“自质自测”、“互质互测”等形式进行测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质疑、自我辩证、自我补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