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作者】 曹元庆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规则”一词的使用频率比以前高多了。以前人们常说“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现在人们则常说“要按规则办事”,这“规则”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孩子的游戏、运动员们的比赛,也包括诸如人民代表的选举、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等一些对于社会生活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作一些探讨:
  1数学与规则的关系探究
  所谓的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的要求。或者规则是一种我们可以追问其是否正当的普遍的人类行动规范。那么,它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系?数学中有大量的公理、定理、法则。这些是人们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着在一定范围内明显的客观真理性,也是人们在数学上诸如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实际运用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学与规则有许多共同的关系:大家必须遵守数学上的公理、定理、法则,也必须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规则的目的也是应用。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各种规则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学习数学也可以说是学习规则。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数学作为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例: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出了两个题,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3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4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
  在创造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而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创新出新规则让大家来遵守,这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让学生明确数学定义、定理,进而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规则。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人教版)的《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小红用一张长25.12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怎样围圆柱的体积最大?”刚出示题目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充满自信地说:“一样大,因为是用同一张纸围成的!”有的迫不及待地进行计算。这时,班长站了起来说:“通过计算,我认为以较长的边作为底面周长时所围成的圆柱体积大。”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他出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1)以长作为底面周长,宽作为高时:r=25.12÷3.14÷2=4(厘米)s=3.14×4×4×12.56=631.0144(立方厘米)
  (2)以宽作为底面周长,长作为高时:r=12.56÷3.14÷2=2(厘米)s=3.14×2×2×25.12=315.5072(立方厘米)
   同学们看了他的计算过程,都点了点头,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坐在一边的学习委员若有所思地站起来:“我赞同他的观点,但我同时以发现了一个规律:用同一张长方形纸围圆柱,以长为底面周长,以宽为高的圆柱的体积与以宽为底面周长,以长为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比等于长与宽的比。”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班长两次计算结果的比能和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吗?并再列举几组数据,学生们经过一一验算后也都认同这一规律。
  总之,规则是经过人们的学习、掌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由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为自身的天性,也就是所谓“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形成,揭示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内涵,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