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 张小红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努力优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法,让学生在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能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优化 质量 提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对于学生改造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有极大的帮助。但现在化学教学时间有限,要想把那些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在一年内就培养出具有良好化学科学素养的人确非容易,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时间获得更多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多措并举,从教材入手,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通过选择或组合的办法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针对实验操作探究内容教学,需优化“导向法”
所谓导向法,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编排特点采取相应学习方法的行为导向。现行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二、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需优化“边讲边操作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操作,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操作。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更加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
三、针对化学用语、计算等教学,需优化“讲练结合法”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学习的难点。现行教材很注重难点的分散,这一点我们从教材编排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为学生渐进学习作铺垫的。当然,教学时我们也要遵从这个规律,采用分散教学,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相结合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实践,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
四、针对叙述性内容教学,优化“导读法”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类教材,教学时可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化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有效方法,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的、适合学情的、适合教师自身的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埋单。实践中我也并不一定需要创新,但我们必须优化选择或组合,做到新颖别致,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尽可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M].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8。
[3]王志勤,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优化 质量 提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对于学生改造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有极大的帮助。但现在化学教学时间有限,要想把那些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在一年内就培养出具有良好化学科学素养的人确非容易,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时间获得更多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多措并举,从教材入手,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通过选择或组合的办法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针对实验操作探究内容教学,需优化“导向法”
所谓导向法,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编排特点采取相应学习方法的行为导向。现行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二、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需优化“边讲边操作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操作,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操作。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更加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
三、针对化学用语、计算等教学,需优化“讲练结合法”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学习的难点。现行教材很注重难点的分散,这一点我们从教材编排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为学生渐进学习作铺垫的。当然,教学时我们也要遵从这个规律,采用分散教学,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相结合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实践,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
四、针对叙述性内容教学,优化“导读法”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类教材,教学时可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化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有效方法,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的、适合学情的、适合教师自身的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埋单。实践中我也并不一定需要创新,但我们必须优化选择或组合,做到新颖别致,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尽可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M].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8。
[3]王志勤,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