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被点燃的火把——初三思品学科拓展课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李 红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原来“拓展”还是个外来词,在百度百科中提到1995年以前,中国没有拓展训练四个字,也没有把拓展应用在这种全球盛行的体验式培训的称谓之中。而一旦引入,各种各样的拓展训练就落地生根,迅速发展起来。学科拓展课就是近几年来涌现出的教育新名词。
起初对于什么是学科拓展课,基本没有什么概念。网络上也查不到,而词典上的解释为:开拓扩展。后来看到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韩立芬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到:“学科拓展课应是一种功能型课程,它针对学生差异特点与选择需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经历,夯实不同的基础。它不同于重视基础知识,以掌握知识为终极的基础型课程。”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就把思品学科拓展课的目的定位于助学。浅层次的在于助其理解课本内容,扩充知识库;较高层次还在于增强其学科素养,助其成长。
1.拓展什么?
拓展内容既要不局限于课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引领性、时效性、鲜活性、补充性这些特征。借助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解决拓展什么的问题。
2.怎样拓展?
内容决定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课堂上需要拓展的内容。在课堂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拓展形式。一种是主题拓展,一种是辅助拓展。
先说辅助拓展,我所理解的辅助拓展,从广义上,只要课堂环节中有符合主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而进行的拓展活动,如:背景介绍、知识链接、事例剖析等就属于学科拓展课的范畴。如:在学习我国法律的本质这一知识点时,课本只是提供了我国宪法第2条、刑法第2条、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来解释,而学生对于“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等这些政治术语是陌生的。因此在设计时,就借助了学生已掌握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摩奴法典》的历史知识,然后通过国徽的象征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
狭义上的理解,学科拓展课应是一节完整的主题课,拓展主题贯穿始终。这节课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师生一起通过搜集资料、查找相关知识,进行事例研讨等方式来实现拓展目标。例如在设计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拓展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调查选取的案例有:
事例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慈善营销:打着公益的幌子赚钱。加盟商售给学生260元的眼镜,成本只有30元。
事例二:某机场20余名乘客航班延误,可航空公司没有给予及时合理的解释和赔偿。
事例三:酒店收取开瓶费;禁止自带酒水;超市搭售商品;
这些事例都富有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厚,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这样的拓展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体现了学科特色。特别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案例的出现暴露了法律的空白和不健全。把这些争议内容引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辩能力。更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的契入点。
3.思品学科拓展课与活动课的异同点
在实践过程中,对比二者,认为思品学科拓展课与活动课有交集有共性,如二者都以活动为载体,侧重于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二者都强调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但在活动形式和主题选择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从活动形式来看,活动课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主线,侧重体验与感悟,外显多“动”。如初一的我爱集体、初二的情绪调控、初三的责任等内容。在“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活动课上,有一个看表情猜成语的活动。纸条上写着“悲愤交加、怒气冲冲”等成语,学生要表演出来,但不能用口头语言,只能用肢体语言。这样的设计更符合活动课的需要,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也符合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学科拓展课则倾向于知识拓展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完整性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外显较“静”。如“理性爱国-保钓行动反思”、“人与自然”、“继承权-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等拓展课上,学生要从大量的筛选好的背景材料中分析探讨得出自己的认知结论,课堂更多的是思辩性强的观察,质疑等活动,较为理智和沉静。
从主题选择来看,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线,知识为辅助;拓展课以知识为主线,活动为辅助。活动课的主题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如初二进行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活动课,就设计了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境下,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情境表演环节;在“珍惜友情,慎言爱情”的活动课中就设计了学会说“不”的技巧训练环节。拓展课的主题设计更具有知识系统性。一般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延展活动。这个知识点始终贯穿课堂始终,如“法律知多少”拓展课中,课堂由三大板块构成:法律的起源、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小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知识点就构成最后课堂的知识大主题。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思品学科拓展课的研究对思品课堂带来的触动和改变,就像是一个微弱的火种,在慢慢的点燃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通过这种细微的变化让我们的思品课真正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起初对于什么是学科拓展课,基本没有什么概念。网络上也查不到,而词典上的解释为:开拓扩展。后来看到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韩立芬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到:“学科拓展课应是一种功能型课程,它针对学生差异特点与选择需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经历,夯实不同的基础。它不同于重视基础知识,以掌握知识为终极的基础型课程。”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就把思品学科拓展课的目的定位于助学。浅层次的在于助其理解课本内容,扩充知识库;较高层次还在于增强其学科素养,助其成长。
1.拓展什么?
拓展内容既要不局限于课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引领性、时效性、鲜活性、补充性这些特征。借助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解决拓展什么的问题。
2.怎样拓展?
内容决定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课堂上需要拓展的内容。在课堂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拓展形式。一种是主题拓展,一种是辅助拓展。
先说辅助拓展,我所理解的辅助拓展,从广义上,只要课堂环节中有符合主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而进行的拓展活动,如:背景介绍、知识链接、事例剖析等就属于学科拓展课的范畴。如:在学习我国法律的本质这一知识点时,课本只是提供了我国宪法第2条、刑法第2条、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来解释,而学生对于“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等这些政治术语是陌生的。因此在设计时,就借助了学生已掌握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摩奴法典》的历史知识,然后通过国徽的象征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
狭义上的理解,学科拓展课应是一节完整的主题课,拓展主题贯穿始终。这节课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师生一起通过搜集资料、查找相关知识,进行事例研讨等方式来实现拓展目标。例如在设计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拓展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调查选取的案例有:
事例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慈善营销:打着公益的幌子赚钱。加盟商售给学生260元的眼镜,成本只有30元。
事例二:某机场20余名乘客航班延误,可航空公司没有给予及时合理的解释和赔偿。
事例三:酒店收取开瓶费;禁止自带酒水;超市搭售商品;
这些事例都富有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厚,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这样的拓展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体现了学科特色。特别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案例的出现暴露了法律的空白和不健全。把这些争议内容引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辩能力。更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的契入点。
3.思品学科拓展课与活动课的异同点
在实践过程中,对比二者,认为思品学科拓展课与活动课有交集有共性,如二者都以活动为载体,侧重于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二者都强调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但在活动形式和主题选择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从活动形式来看,活动课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主线,侧重体验与感悟,外显多“动”。如初一的我爱集体、初二的情绪调控、初三的责任等内容。在“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活动课上,有一个看表情猜成语的活动。纸条上写着“悲愤交加、怒气冲冲”等成语,学生要表演出来,但不能用口头语言,只能用肢体语言。这样的设计更符合活动课的需要,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也符合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学科拓展课则倾向于知识拓展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完整性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外显较“静”。如“理性爱国-保钓行动反思”、“人与自然”、“继承权-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等拓展课上,学生要从大量的筛选好的背景材料中分析探讨得出自己的认知结论,课堂更多的是思辩性强的观察,质疑等活动,较为理智和沉静。
从主题选择来看,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线,知识为辅助;拓展课以知识为主线,活动为辅助。活动课的主题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如初二进行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活动课,就设计了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境下,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情境表演环节;在“珍惜友情,慎言爱情”的活动课中就设计了学会说“不”的技巧训练环节。拓展课的主题设计更具有知识系统性。一般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延展活动。这个知识点始终贯穿课堂始终,如“法律知多少”拓展课中,课堂由三大板块构成:法律的起源、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小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知识点就构成最后课堂的知识大主题。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思品学科拓展课的研究对思品课堂带来的触动和改变,就像是一个微弱的火种,在慢慢的点燃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通过这种细微的变化让我们的思品课真正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伴随学生健康成长。